我們常常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不管是幸福,還是災禍,都是自己找來的,當然也是自己可以改變的。
並且,福禍的改變和來臨的過程,會留下很多的痕跡。
“名字”就是福禍的重要痕跡之一。
經學家孔穎達說:“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複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在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並且很多人還帶有“號”。
撇開迷信的說法,我們以古為鏡,聯繫自己命運,就能夠找到一些趨福避禍的方法。
01
“名”,見家境。
《說文》中說:“名,自命也。”
《禮記˙內則》記載,古時候,嬰兒出生上個月之後,由父親為其命名。
在經濟醫療落後的古代,人們擔心嬰兒活不了,因此隔三個月才給其名,就很好理解了。
除了大名之外,還會有乳名,小名。但所有的“名”,都和家境有關,甚至可以體現家族的實力。
東晉時,琅玡王氏家族中,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王羲之”。
“羲”是代表古代的賢慧的人,如堯帝時期的官吏羲仲、羲叔,傳說中的太陽神羲和。
“之”這個字,用於取名,在王氏家族中,有幾十個人。這和當時的道教文化有關,也體現了王氏家族,比較信奉道教。“道、玄、靈、之”這樣的名字,被風靡一時。
毫無疑問,人如其名。王羲之借助大家族的勢力,從小就有學習的機會,七歲就會書法,留下了入木三分的典故。
相對來說,窮苦人家的孩子,取名就沒有那麼講究了,甚至都沒有名字。
比方說,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之後,父親為其隨便取名——朱重八。他在參加農民起義之後,才有了真正的名字“朱元璋”。
我們還能夠發現,很多人取名,會延續家族的“輩分”,一個輩分的人,名裏有一個同樣的字。比方說,朱孝某,其輩分就是“孝”。
從人的名裏可以洞察到,其出生的背景,父母對其的期望。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有的人出生在羅馬,有人的拼盡全力,才走到羅馬。”
出生在名門望族的人,一開始就享受福氣,甚至可以預測到,他長大了,世襲家族的爵位,不很努力都有好命。
出生在窮苦家庭的人,要有福氣,就得拼命了。
02
“字”,見經歷。
字,從“宀”( mián),從“子”,子亦聲。本意是指在屋內生孩子。
《廣雅》有言:“字,生也。”
經過多年的演化,字才和名融合到一起。古人認為,不能“直呼其名”,因此取了字,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叫“字”了,這就是一個人對外的代號。
《楚辭·離騷》中說:“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相對於名來說,字顯得更加自由一些,不那麼嚴格,甚至一個人有幾個字。
字,也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經歷。
比方說,孔子,是他的父親在年老的時候,找了一個年輕的妾,生下來的。並且父母的婚姻,不被祝福,屬於“野合”。
孔子出生之前,父母在尼丘山祈禱,希望平安降臨。因此,孔子,名丘,字仲尼。
在春秋時,男孩的字,從年齡大小進行排序。魯國很多家族,字的順序是“伯、仲、叔、季”。因此可以發現,孔丘就是家裏的第二個男孩。
還比方說,宋代的蘇軾,字子瞻。子瞻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高瞻遠矚,不要目光短淺。
還比方說,朱元璋 的字,是“國瑞”。從字面上都很好理解。並且他的字,是從軍之後,才有的,代表了自己對命運的期望。
從字上,體現父母的經歷,還有一個人自己的經歷。
經歷過很多,然後還積極向上的人,自然就先苦後甜,未來會有福氣。那些悲觀主義者,被什麼事情打壓了,就一蹶不振了。
03
“號”,見心態。
古人給自己取一個“號”,和父母取名,關係不是很大。而是和自己對生活的願景,或者人生的經歷,對生活的態度,關係很大。
北宋的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人生跌落低谷,被貶黃州。
在黃州,他很長時間寄居在寺院裏,房子都沒有。
後來有人給他一塊地,自己耕種,他才慢慢好起來。在種地的時候,他還帶著家人,在東面的坡上,修建了房子。因而他號“東坡居士”。
南宋的名人辛棄疾,在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著北伐,收復宋代的失地。可惜他一次次被主和派打壓,人生鬱鬱不得志。
有一段時間,他到江西生活,看到田園風光,就真的不去想北伐了。他耗資修建田園,房子,給自己取號——稼軒。也就體現了隱居生活的意願。
俗話說:“什麼心態什麼命。”
果真如此,一個人的號和自己的命運結合,兩者互相見證。沖著自己的“號”,往前走,那麼人就會有對應的命運。並且命運的結局,也大體是有預兆的。
當然,現在的人不太取號,但是我們常常會遇到“外號,筆名”。外號是他人對你的印象,體現人際關係;筆名多半代表自己的理想。
窺探一二,現在人的“號”,也有命運的特點。
04
在古代,多數的女人,連名字都沒有。稱呼就是“王氏、張氏”。能夠有名字的女人,基本上是大戶人家的孩子,自己也特別有名氣。比方說,李清照。
大學教授於丹說:“二十一世紀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把你的名字變成錢。”
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名字,千萬不要給名字抹黑。但一個人的名字代表“一類小人”,那就災禍不斷了。
為自己的名字添加正能量,人生的幸福,越來越多。
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吧,福未到,禍已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