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托爾斯泰說過:“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
誠然,一個人的命運如何,需要借助外物,是自己和外物之間形成的鏡像。
你對外物索取過多,難免被外物控制,再多錢財也支撐不起內心的欲望;你簡簡單單生活,待人誠懇,內心豐盈,那就每天都很幸福。
“境由心生”,富貴、貧窮,其實是心靈的豐富和匱乏。
不得不說,從一個人平時接人待物的態度之中,就能看到命運的真實狀況。
01
對父母的態度,是家風。
孟子說:“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只有把父母放在眼裏,很多的困難,才會順利解決。
一方面,父母是我們的貴人,會竭盡所能地幫助我們。就是父母很老了,把買棺材板的錢,也會掏出來,讓我們應急。
另一個方面,當我們孝順父母的時候,才會被外人瞧得起,樹立好的人品。從而,一直被外人幫助,更容易遇到貴人。
反之,一個拋棄父母的人,弄丟了兩種好處,還會帶來厄運,家庭和對外關係,全部弄丟。
最可怕的是,兄弟姐妹互相扯破,都不願意贍養父母,導致家庭內耗很多,父母苟延殘喘,子女冷酷無情,家業四分五裂。
在漢代,官員們都要在官府寄宿,不能每天都回家。
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放假,稱為“沐休”。意思是說,回家洗澡,和家人好好聚一聚。
有一天,官員張扶,放假了,還在加班。漢宣帝劉詢的女婿、宰相薛宣走過來,說:“曹雖有公職事,家亦望私恩意。”
不管多難,房子多小,擠一擠,父母就住下來了;多一雙筷子,也是可以做到的。多一些陪伴,忙裏偷閒問候一句,是有必要的。
丟了父母,那就是丟了家風,所有的家人,自然就窮困了,看不到希望。
02
對孩子的態度,是遠見。
詩人餘光中說:“人的一生有一個半童年。一個童年在自己小時候,而半個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時候。”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己也是父母。別生了孩子,卻不養孩子。要明白,孩子的身上,折射了自己的影子。
若是孩子長大了,很惡劣,也沒有出息,父母會跟著遭罪。更痛苦的是,父母賺到的一切,可能一夜之間被孩子弄丟。
給孩子美好的童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謀劃未來,考慮“百年樹人”的大事。這是父母的應該做到的。
一個人,看到孩子積極向上,自己也會覺得工作有意義,從而進一步改變自己,從窮困到富貴,也就容易多了。
秦朝末年,戶牖邑有個叫張負的地主,其孫女嫁了五次人,丈夫都死了。
左鄰右舍都說,這個孫女是克夫的相,以後恐怕沒有好命了。
張負卻堅持再給孫女找對象,讓孫女嫁給窮人陳平,同時拿出錢財,幫助陳平起家。
孫女出嫁,張負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嫌貧愛富,要對兄長、嫂子如父母一樣。”
後來,陳平跟隨劉邦,做了將軍,張負和家人,都變得富貴了。
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知書達理,等孩子讀大學之後,就教會其如何工作,選擇伴侶,三觀正確。
要知道,孩子有出息,父母本身也會“水漲船高”,到老的時候,回頭看,人生還善始善終,非常欣慰。
做人最大的遠見,不是自己謀得一份工作,也不是買一套房子,而是托舉孩子,更上一層樓。
03
對工作的態度,是責任。
文學家羅曼·羅蘭在文中寫道:“對待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認真,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
太多的人,把工作當成賺錢的地方,若是工資少一點,馬上就不開心了,甚至和老闆鬧翻。
得了獎金,不知道感恩,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直到有一天,失去了工作的平臺,或者自己在的單位倒閉了,才發現一個事實——沒有了平臺,你什麼都不是。
單位和員工是相輔相成的,不要認為單位欠你一大筆錢,不要認為單位離不開你。很少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若你對工作積極負責,那你的命運會迅速變好——被上司提拔,得到更多獎勵;有更多的經驗,便於自己跳槽等。
在一個單位待一輩子,能順利退休,也算是晚年的富貴。
在清朝,中央衙署放過年的假,從舊年十二月到新年一月,時間大概有一個月之久。
假期長了,衙門就沒有人管,社會治安常常出問題,逼債的、鬥毆的、尋仇的,都冒出來了。
天臺縣令戴兆佳在門口貼上告示:“本縣絕不會因為放假,就每天睡著,不問世事。”從而,地方一直平安。
戴兆佳也因為工作出色,升任戶部員外郎。
記住,任何一個工作崗位,都值得你尊重,都是發展的大舞臺。小小的螺絲釘,也會有無窮的力量,更何況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呢?
別懈怠工作,那是懈怠你的命運。
04
曾國藩說過:“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
我們的每一天,都在擺脫窮苦,追逐富貴,但是不要只是盯著財產等外在的東西,更要反觀自己,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世界,過當下的日子。
凡事都有因果關係,你今天做了什麼,明天就會得到什麼。
帶著好的態度去奮鬥,就是遇到逆境,仍舊積極向上,那麼陽光雨露都會湧過來。每一次行動,都會溫暖無比。
往後餘生,提振精神,不辜負大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