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家庭老人和年輕人,難以相處。
一方面是年輕人看不慣老人以老賣老,各種不合時宜的習慣。
一方面是老人認為自己養大子女,勞苦功高,一旦被年輕人嫌棄就憤憤不平。
其實,孝順,是雙向奔赴的;嫌棄,也是雙向嫌棄的。
作為老年父母,和兒女的關係好不好,反正有血脈在維繫,但是兒媳、女婿就不一樣了,他們是“外來人”,可不會慣著你。
但老人翻臉的時候,兒媳女婿一準會暴躁,甚至把老人趕出去;老人總是討好,又讓自己過上了小心翼翼的生活,太卑微了。
聰明的老人,不會討好,也不會翻臉,而是做到以下兩點。
01
“宇航員時間”:保持距離,少交集。
家人之間如何相處?有人發明了一個新的概念——宇航員時間。
一對夫妻,總是膩在一起,很煩躁,於是他們各自穿好宇航服,戴上碩大的宇航帽,從而隔離開來了。
在隔離的時間裏,各自忙碌,好像對方不存在一樣。
等忙完了,然後脫掉宇航服,重新進入到生活空間,重新進入愛情。
同樣,任何兩個家人之間,因為走得太近,又無法分家的情況下,也要常常穿上宇航服。就算在同一間房子裏,也會形成“我、你”,只有各自忙完了,才會重新回到“我們”。
很多家庭裏,老人對兒媳和女婿,什麼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想要管一管,否則就覺得不舒服。
兒媳和女婿對老人的言行舉止,也看在眼裏,也要管一管。
一頓飯,有幾碗菜,鹽放了多少,有沒有放蔥蒜,都可以成為爭吵的源頭;關於孩子的學習和日常表現,就更會讓大人們鬧起來。
保持距離,減少交集,這是每一個老人要學會的。
少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認認真真看,誰都有瑕疵,誰的臉上都有灰塵。
常常閉上眼,瑕疵是看不到的,因此還有了朦朧的美好。
特別是一個人的臉色,看到了,總以為對方在針對自己。不看,那就彼此少了“對眼”。
沒事的時候,低頭看手機,看書,出門看風景,就行了。
少聽,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
人老了,就是沒有耳背,也要裝耳背。一些刺耳的話,就當沒有聽到。
聲音到了老人這裏,就不再傳遞了,家庭自然會安靜很多。
少管,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牛馬。
當兒媳女婿訓斥孫輩的時候,老人最喜歡護短,要說幾句,這肯定是不對的。
孫輩是兒女的兒女,不是老人的兒女,有很大區別。
老人對兒女都放手了,為什麼對孫輩就不放手呢?放開了,那麼他們就自由了,老人也就少了很多的麻煩。
少說,閉嘴是修養,開口吐春風。
一直不說話,這是做不到的。並且,一個家庭裏,所有的人都沉默,氣氛會很糟糕。
愉快地聊天,是每一個家庭都需要的。
老人應該在兒媳女婿高談闊論的時候,自己閉嘴,學會傾聽;在談見解的時候,儘量說好話,言語要溫柔,多給大家點贊。
同在一個屋簷下,也能夠 保持距離,這就體現了老人的修養,對晚輩的尊重,格局也打開了。
02
“麻雀定律”:改變自己,少較勁。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裏的人越來越多,鋼筋水泥的高樓也多了。
在林立的高樓之間,野生動物是很少的,而麻雀是一個例外。
麻雀在高樓的牆壁縫隙、空調孔洞等地方,都是可以築巢,生兒育女的。
在野外的麻雀,尋找蟲子、種子吃;在城裏的麻雀,學會了尋找人類丟棄的食物。
蕭伯納說:“明智的人讓自己適應世界,不明智的人則堅持讓世界適應自己。”
是的,很多老人,有一兩次遷徙的經歷——從農村,到城裏帶娃、養老;從故鄉到異鄉帶娃、養老。
離開了生活大半輩子的熟悉之地,來到陌生的城市,老人多半會把原來的陋習,都用起來,就導致兒媳女婿很煩惱。
比方說,很多農村的老人,在房間裏放一個裝尿的桶,把屎尿收集起來,用來給菜地施肥。
還比方說,很多老人,過於節儉,剩飯剩菜都會留下,隔天吃;什麼都捨不得扔,廢物都堆積在房間裏。
老人留下來的東西,其實對於城裏的生活來說,幾乎沒有用處,但確實讓房間變得臭哄哄,讓人嗤之以鼻。
最難被年輕人接受的是,父母還保存“多子多福、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的封建思想。
父母認定兒女給贍養費,是應該的,不給的話就是忘恩負義;父母還要求兒女一定要多幾個娃,一定要有男娃,否則就是斷了香火,矮人一截。
當父母堅持留住自己的思想和習慣的時候,肯定會被兒媳女婿看不慣的。
因此,聰明 的老人,都在學習麻雀——隨遇而安,及時變通。
迅速融入城市裏的生活,老人做什麼,都遊刃有餘,那麼老人就大概率會被歡迎。
最好是,老人自己在中年的時候,準備一筆養老金,存款,晚年去任何地方,經濟上能獨立,不給子孫添麻煩。
03
生物學家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別總是讓社會等待老人,慢一點發展,老人要自己迎頭趕上,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
當老人和兒媳女婿,不得不近距離相處的時候,及時改變自己,而不是強求改變兒媳女婿,那就好多了。
有時候這樣想,對兒媳女婿好一點,相處愉快一點,就是促進了兒女的婚姻和小家庭,也算是持續幫助了兒女。
變老,不是坐等誰來贍養的理由,而是要變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