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發財,我們會想到“當機立斷、誠信經營、高瞻遠矚、見解獨到”等詞語。
可是這些詞語,要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卻不那麼容易。
很多孩子,原本有這樣的特點,但被父母遏制,從而越長大越普通。
劇作家易蔔生說過:“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裏面的果實。”
一個人發財的特徵,往往是其外部的表現。真正要獲得財富,還要靠人的內在,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
作為父母,若要孩子發財,就應該釋放孩子的一部分天性,別強求把大人的認知灌輸給孩子。
做有鬆弛感的父母,面對育兒的壓力,不慌不忙,給孩子空間,自我調節,應對外界的能力。最終讓孩子自己去摘取果實。
01
關於財路:放鬆去闖,父母負責引導。
說起雷軍,我們會想到他的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可是風口在哪里?沒有人說得清。
但孩子找到風口的時候,父母是支持,還是反對呢?尤其是投資的時候,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失敗了怎麼辦”,多半會支支吾吾。
雷軍在小時候,就拆解收音機、電視等,父母都支持。上大學的時候,就出版書,還創辦公司,進行漢卡的開發與售賣。父母也支持,並且墊資。
父母也不是很富有,是普通老師。
多數人要賺錢,要走一個風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是有風險的,未知的。
作為普通父母,他們沒有見過大風大浪。靠省吃儉用,留下一些錢財,要給兒女投資,大概率是不願意的。這就讓兒女錯過風口。
允許孩子放鬆去闖,父母負責引導,讓孩子不學壞,不偏離社會正道,就可以了。若是“這不行,那不行”,發財是肯定不行的。
02
關於婚配:放心追求,父母主動接納。
人要發財,就要一個好的“左膀右臂”。可是這個人,不是父母選擇的。
父母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年輕講究是“互相促進”,三觀上有些不同。
在《紅樓夢》裏,寶釵是一個商家的女兒。
她認為:“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
可惜的是,她沒有遇到一個想要發財的男人,而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先去備選“才人、贊善”之職,後來嫁給了賈寶玉。
人要發財,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對象,至關重要。兩個人一拍即合,什麼都容易。
書裏的冷子興,就不一樣了,他是古董商,他娶了榮府的男管家周瑞的女兒。
兩個有經濟頭腦的人一結合,這賺錢就容易多了。在書裏,寫了冷子興遇到官司,妻子到賈府疏通關係的片段,說明了夫妻的良好搭配。
在婚配方面,父母不要苛求什麼條件,而是順從兒女的條件,結果是不一樣的。彩禮、房子、車子、地域、學歷等,都不會成為兒女發展的絆腳石。
03
關於讀書:放開去學,父母不去設限。
魯迅,一開始是學醫,也考慮了考取功名,但是後來他轉變讀書的方向,拿起筆寫文章。
從當時的社會格局來看,魯迅也算是一個富人了。比方說,1924年魯迅買下阜成門一套四合院,就花了一千多大洋;1920年8月,魯迅擔任北大國文系講師,又在高等師範大學講課,月薪共36銀圓。
讀書是奔著錢去的,這再也說,不對。但是讀書和金錢,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讀書決定了以後的工作方向,賺錢的方法等。
父母對讀書到賺錢的過程,有自己的認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兩者有很大的區別,聰明的父母,會給孩子的想法鬆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一個冷門專業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路。而這樣的路,往往是父母不同意的。
放開孩子的學業方向,就會發現他在興趣方面,自己的認知上,使勁折騰。假以時日,總是會混出名堂的。
當下,很多父母,要孩子考體制內的定向生,一畢業就去地方任職。如果孩子很反感,還有其他的發展理想,父母無疑是孩子發財路上的絆腳石。需要反思。
04
關於孝道:放心走遠,父母能靠自己。
古人說:“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
為了生活更加富裕,很多年輕人遠走他鄉。若父母不同意,非得要孩子在身邊盡孝,這無疑是道德綁架,限制了發展。
鬆弛感很強的父母,會鼓勵孩子去遠方。在養老方面,父母會靠自己。準備一份養老金,夫妻互相扶持。父母走不動了,也可以去孩子所在的城市住下來,隨遇而安。
打破孩子發展的地域限制,背井離鄉有難處,有遺憾,也有精彩。
父母不能因為自己養老,把孩子困在身邊,在本地。這是很自私的。
05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瓦倫達效應”。
說的是一個走鋼絲的高手瓦倫達,他在平時,表現很從容,很安全。但是在一次重大表演中,失敗了,跌落下來。
事後,他的妻子說:“他太緊張了,太想成功了……”
父母們,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而是從你這裏射出去的一支箭,是自由奔赴錢財的人。
抱著“玩家的心態”去育兒,給孩子成家立業的“玩家心態”,在輕鬆之中,才能走更遠,尋找更多的財富。
財經記者易立競說過:“鬆弛不是說得過且過,而是我會盡人事,而後我會聽天命。”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能盡人事,處處被父母制約,那麼天命大概率不會青睞他。
費盡力氣折騰過,不一定發大財,但是不折騰,這不行那不行,一定不會發大財。
當然,做鬆弛感的父母,不是放任一切,而是張弛有度,在道德和法律的範圍內,奔赴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