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窯賦》中有這樣一句話:“馬有千裏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不管一個人有多大本事,如果沒有好的運氣,那也是一籌莫展的樣子。
一旦好運氣來了,要做什麼事情,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很多家庭裏,母親會想盡辦法,送孩子去上輔導班,逼著孩子考入大學。但是後來,孩子大學畢業了,卻找不到好的工作,也沒有生活的激情,運氣也不太好,並沒有太大出息。
聰明的母親,不僅給孩子本事,還會啟動孩子自身的好運氣。
如果說,本事是孩子的翅膀,運氣就是風。兩者都有的孩子,一定能乘風飛翔。
01
母親會鼓勵人,孩子越挫越勇。
在清朝末年,有一個叫張謇的江蘇人。
他在幾歲的時候,被送入學堂,但是讀書成績一般般。
到了十六歲,他參加地方的歲科試,只是取得一百多名的成績,勉強通過。
老師看他不努力讀書,就開口大罵:“如果有一千人參加科考,錄取九百九十九人,你就是那個不被錄取的人。”
在學校挨罵了,張謇很是難受,回到家,悶悶不樂。
母親金氏見狀,說:“聽到讚譽就像聽到譭謗,學問就進步;聽到譭謗就像聽到稱讚,德行進步。”
反正,不管聽到什麼話,在母親看來,都是有好處的。正面的評價,是德行;負面的話,是學問。亂七八糟的話,也可以是智慧;羞辱,是讓人忍辱負重。
和母親交談一番,張謇的心情好多了,揮筆寫下“九百九十九”,掛在書房裏。每當自己不想讀書了,就看看幾個字,堅決不讓自己成為落榜的那個人。
後來,他多次參加會試,都落榜了,但是一直沒有灰心。
清光緒二十年,四十一歲的他,高中狀元,成為了名臣張之洞的部下,在教育、實業方面,有巨大貢獻。
在事業最難的時候,張謇寫下日記:“那些市儈油滑的小人官吏對他冷嘲熱諷,陰陽怪調,而他聽著誹謗之詞也不敢辯駁,蒙受侮辱也不能作色。”
從小就被鼓勵的孩子,他的內心充滿了陽光。人生路上,遇到任何困難,第一時間不是哭泣,沮喪,而是打起精神。
一次奔跑,不一定過千米,但是一次次奔跑,能夠過萬米之外。接受鼓勵,就是一次次提起出發的勇氣。
曾經是母親鼓勵孩子,再出發;後來是孩子隨時感受到母親在背後鼓勵,自我暗示,再出發。孩子的好運氣,隨時會冒出來。
02
母親行善積德,孩子厚德載物。
明代的袁了凡,決定通過科考,改變命運。
有人指點他:“行有不得,皆己德之未修,感未至也。”
一個人的命運不好,是因為德行不夠,無法感動天地。帶著這樣的改命原則,袁了凡決定做成千上萬件好事。
母親李氏,是一個大字不識的女人,知道袁了凡的想法之後,也主動幫忙做好事。
比方說,鄰居病倒了,湊不齊醫藥費,李氏就去找街坊鄰居籌款;有接新娘的船,撞到了自家的船,都不予計較。
李氏還帶著所有的孩子,一起做好事。每做一件好事,就用筆在本子上畫一個圈,留下美好的印記。
多年後,袁了凡不僅做官了,還持續高升。
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寫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通過行善積德,不僅能夠讓自己遇到貴人,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靈世界。一個原本暴躁、怨恨、迷茫、寒冷的心,在行善的過程中,慢慢變得溫暖、安靜、堅定。
萬事萬物好不好,歸根結底,就是“境由心生”。
心靈美的孩子,看什麼都是美的,總能夠發現風景,找到他人身上的好處,隨時都想著如何幫助人。久而久之,孩子的德行就多了,能夠承載起自己的金錢、地位、家業等。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出生的時候,一定是善良的,母親要去激發,把善良擴大,從而孩子的命運,一點都不愁。
03
母親學會尊重,孩子獨特立行。
明朝的宋濂,身在一個窮苦的家庭。
他很喜歡讀書,但是家裏買不起書,只能借書。
一個寒冷的冬日,到了夜裏,他還在讀書、抄書。
母親怕他冷壞了,就說:“早點睡吧,書可以明天再讀。”
宋濂說:“母親,我和對方約定,明天要還書,因此今天必須抄完。”
母親沒有固執,而是找來破舊的毛毯,披在宋濂身上。
後來,宋濂被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孩子要幹嘛,母親是允許,還是反對,還是繞著彎地反對呢?很多母親,會按照自己的意圖,反對。
比方說,孩子要學舞獅子,母親認為本地沒有相關的老師,也沒有場地,就反對,還要求孩子去學美術。
母親一次次違拗孩子的意圖,那麼孩子就會萎靡,弄丟屬於自己的愛好。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母親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那麼孩子會把興趣變成事業,也會在一個行業裏,成為領軍人。
也許孩子的興趣是特別的,也正因為如此,孩子長大後,才獨樹一幟。
04
《寒窯賦》中說:“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好運氣,遏制在搖籃裏,要學會激發孩子的運氣,給孩子正能量。
孩子的第一步,是母親扶著的;孩子的第一幾句話,是母親教會的;孩子對外物的第一反應,是母親引導的。
不管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母親第一時間給予陽光,那麼孩子的未來,會走上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