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説明“城裡的人”獲得幸福,不必逃離婚姻呢? 2024年,本刊邀請資深心理諮詢師肖雪萍,一起為您解“圍城之惑”。
當夫妻之間發生矛盾、衝突,勇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一味猜測對錯,才有利於真正解決問題,讓婚姻的小船順利前行。
余青青最近一直在和丈夫張亮鬧彆扭,因為他下班後總是跟幾個哥們兒聚餐,回到家已是深夜不說,有時還耍酒瘋。
余青青說他沒有責任心,自己非常失望。 沒想到,張亮竟然指責她:「你不也會跟閨蜜逛街、看電影嗎? 為什麼我每次跟朋友聚完餐回家,你都沒有好臉色? “余青青不想跟他吵架,躲進衛生間哭了一場。
這次衝突之後,夫妻倆很久都沒有說話。 慢慢地,余青青有些慌了,她的父母離婚,主要是因為母親對父親管得嚴,父親做什麼都必須經過批准才行。 余青青擔心再這麼鬧下去,自己也會步母親的後塵。 於是,她不僅下廚做了一桌丈夫愛吃的菜,還買了他心儀許久的筆記型電腦。 張亮也借坡下驢,接受了她的道歉。
但是幾個月後,張亮又故態復萌。 余青青很難過,覺得丈夫根本不愛自己了,但害怕再鬧會導致離婚,余青青敢怒不敢言,把委屈和擔憂都憋在心裡。
下班後跟朋友聚餐,無論男女,其實都是緩解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但余青青認定男人這麼做就是逃避家庭責任,更是不愛自己的佐證。
女人覺得男人之間聚餐就是喝酒、侃大山,甚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 而女人相約一起逛街、看電影,就是緩解壓力,為接下來更好地工作、愛伴侶蓄力。
其實,當夫妻發生衝突和矛盾,一味糾結對方某個行為的對錯,反而會偏離了愛和關係的核心,陷入如何給事情定性的無謂爭論中。
夫妻在處理矛盾衝突時,界定某個行為的對錯並不容易,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回到最根本的標準—“感受”上。 余青青可以告訴張亮:「你這麼做,讓我感到被忽略、不被愛。 “如實表達后,若張亮依然我行我素,那余青青可以繼續追問:”你是不是覺得我過得開不開心、幸不幸福,你都無所謂? 你也不在乎你的做法會不會影響我對你的愛? 」相信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與此同時,余青青還要調整自己的認知,理解張亮的行為,因為男人也需要朋友,需要偶爾跳脫工作和家庭,享受自己的獨立空間,這和女人跟閨蜜聚會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接下來,余青青可以告訴張亮,他經常拋下她跟朋友聚餐,留下她獨自一人,她因此感到被忽視、不再被愛的真實感受:“你不在家,我都沒心思吃飯,還會胡思亂想,擔心你的安危。 ”
張亮或許就會耐心地告訴她,自己之所以跟朋友聚餐,不是忽略她,更不是不愛她,而是想緩解工作壓力,不想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如果余青青接受他的說法,並表達“謝謝你說出真實想法”,相信張亮以後會減少聚餐次數,或者考慮帶上她、做點兒什麼讓她放心並感到被重視。
當我們要求伴侶尊重自己的感受,停止做損害關係的事時,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擁有獨立的自我,能克服對失去關係的恐懼,即不把個人價值完全建築在婚姻之上,培養一種“我愛你,所以需要你,我的生活裡有你更好,沒你也能活得快樂”的心態; 二是加強自我建設,比如除了婚姻之外還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興趣愛好和人生追求。
做到這兩點,伴侶一定能接收到信號,進而承擔自己的責任,同時重視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愛和照顧。
心理作家,同在心理工作室創辦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教育電視台特約心理專家,中國關工委專家團成員。 著有《滾床單心理學1、2》《不完美的美》《成長,長成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