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個很火的視頻:
一家江蘇的工廠,他們在招工,廠門口排著不少人。
HR用喇叭重複喊話:“86年以前出生的人,現在就可以離開了”。
言下之意,就是37歲以上的,不能滿足他們的年齡要求,屬於一票否決的範圍。
消息一出,隨即引發網友們的熱議:
“37歲工作嫌老,65歲退休嫌早”。
“生我時嫌多, 我生時嫌少,上班嫌我老,退休嫌我小,終究是80後扛下了所有”。
“生於人間,我何罪之有”。

包括國家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也都設立了35歲的門檻。這對社會招工更是有所引導。
按理說35歲的人,已經成熟穩重,做事更有章法,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都非常豐富,為什麼這些基層崗位,就是容不下他們?
如果你瞭解商業運行的本質,就會完全理解這種現狀了!
商業運行的本質是交換。同樣體現在用人上:
在底層,單位交換他們的體力和時間。
在中層,單位交換他們的腦力和技能。
在高層,單位交換他們的權力和資源。

做為最基層的工作人員,單位需要他們有足夠的體力和時間,來處理高強度、或是繁雜的工作。
人到中年,在體力上,確實已經不如年輕人豐盛了。在時間上,由於家庭的羈絆,也比年輕人少。
如果給付的報酬相同,單位在中年人身上交換的體力和時間,確實沒有錄用年輕人,那麼有性價比。
所以,這雖然很現實,但它確實是一個現實。我們只能趁著年輕,努力拼搏,擺脫底層的桎錮。

程式員和高級技師,在職場的金字塔體系中,都屬於中層。
但是大部分程式員,到了中年,要面對被“優化”的風險。而高級技師,在這方面的風險,相對要小得多。
這同樣符合商業本質:程式員拿出來交換的是腦力,高級技師拿出來交換的是技能。
腦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下滑;但其他專業技能,卻因為經驗的增加,變得更加珍貴。
所以中層人員,要清楚自己的交換籌碼,揚長避短,不斷提升自己可以創造的價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企業裏的高管,很少有從中層管理中提拔的,大多數是從外面挖來的。
很多人都不理解:從中層裏提拔,會為更多的中層管理者創造晉升的機會,而且他們對企業更加瞭解,更有歸屬感。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因為企業與高管交換的,是他們的權力和資源。
中層管理者,不管能力怎樣提升,他們都局限在了企業的框架內,很難有能幫助到企業發展的權力和資源。
這些人才,一般只能從外面挖。還要儘量選擇更大公司出來的人,或是與體制內有關系的人。他們的人脈資源更為豐富,在視野上也更加開闊。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有更大的職業發展,想要晉升到高管層,最好在做職業規劃時,儘量選擇大企業、知名企業。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逐利是企業家的根本目的。只有順應這個客觀規律,提升我們的交換籌碼,才能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