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羅曼·羅蘭說:“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
在我們的想像中,父母是無私愛兒女的人,如山偉岸,如水溫柔。
父母老了,那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在我們謳歌老人的時候,別忘了,還有一些老人,是家庭的痛點,讓家裏的中年人感到惶惶不安,人生受阻。
以下三種老人,出現在誰家,都是一種悲哀。
01
有一種老人,不帶娃,不買房子,也不存錢、退休,只要兒女來養老。
“我養了他,他就得給我養老”,這句話,似乎合情合理。
按照古今孝道,兒女養父母,天經地義。
按照傳統,父母也是“養兒防老”,還指望“多子多福”。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孝道,本應該是一場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你養我長大,我養你到老;你對我不離不棄,我對你生死相依;你無私愛我,我毫不保留地愛你。
如果是單方面地要求兒女孝順,卻不給兒女打下堅實的家庭基礎,不推動兒女變成有本事的人,這養老是有難度的。
老人在五六十歲的時候,身體也還好。兒女此時,剛剛成年,成家,方方面面都處於起步階段,很需要老人幫一把。
有的老人,以為自己把兒女拉扯大了,就不應該去帶孫輩了,至於買房子,那就更不要提了。
有的老人,四五十歲就不工作了,把老本都吃完了,也沒有準備退休金。他們的打算,是六十歲開始,就要兒女派生活費,不知不覺就開啟了“啃小”的模式。
兒女處於中年時期,要照顧孩子,要承擔房貸,或許另外承擔了創業的壓力。父母養老的開銷,又鋪天蓋地地壓過來,這就如同雪上加霜一樣。
再說了,現在的中年人,兄弟姐妹不會很多,多半是兩三個。獨生子女也有。
按照平均年齡算,老人從六十歲到七八十歲,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一年耗費一萬,都是幾十萬。這不是一筆小數字。
若是老人病痛不斷,這開銷更大了。
老人不自己預謀養老,也不幫忙帶娃,這是自己沒有留下“經濟的根源”,又阻礙了兒女發展經濟。
02
有一種老人,整日在村裏打牌,混日子,走不動了就一定要住兒女家。
現在是中年的人,其父母多半是農村人。有一部分是城裏人,但是占比不高。
有理想的人,就算在農村,也會種果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留下一些錢財,作為養老本,是可以的。
可是有的老人,從五六十歲開始,就在村裏搓麻將,賭錢。輸掉了,再去打零工。有錢了,又去了麻將桌。
渾渾噩噩過的老人,也不少。一年就是管著一畝地,夠自己吃的米。若是有一點余錢,那就種地也不會,到鎮上去買米。
農村人,也是可以買農保的,然後在六十歲之後,就能一個月拿到幾百塊,養老是不愁的。混日子的老人,不會這樣想。
老人有句口頭禪:“我啊,看他們的。”他們,就是指中年兒女。
後半生都在看“他們”,卻不知道他們也活成了螻蟻。
城裏的兒女,安排老人到城裏做保安,保潔,起碼能存一定的錢。老人是不會同意的,因為老人覺得,農村自由散漫,空氣好。
奇怪的是,老人走不動了,開始要兒女接到城裏。老人怕孤獨,怕到了最後沒有人管。
一個長期混日子的 老人,忽然住進了兒女的家。這兒媳、女婿應該不太樂意。兒女也是勉為其難的。
老人很過分,自己吃吃喝喝夠了,還嫌棄兒女、兒媳沒有管好,生活水準不高。老人在社區裏,逢人就說兒女多壞。
家裏有一個不明事理,瞎晃一輩子的老人,這丟棄吧,不道德,管一下吧,把家庭搞得烏煙瘴氣。
03
有一種老人,把錢財都給了兒子,到頭來卻要女兒來養老。
和我同村的三大爺, 在老家修建了新房子,都給了兒子。
女兒出嫁,要了幾萬塊彩禮。接著,把彩禮都留起來,等兒子結婚,又轉給了兒子的對象家。
兒子婚後,三大爺兩口子都去帶娃,三大爺還在農村養雞,隔三差五送到兒子家。
一晃就過了多年,三大爺的錢花光了,也走不動了。開了一個家庭會議,要求女兒和兒女平攤養老費用。
兒子看情況,就一家三口去南方打工了。女兒在縣城開店,自然就變成了養老的“主力軍”。
女兒女婿,為此苦不堪言。分明自己連續吃虧了多次,為什麼要吃虧一輩子呢?
很明顯,三大爺不公正,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三大爺又不明事理,把養老的事情,賴給了女兒。
一碗水不端平,就導致了兒女之間的矛盾。這是破壞了孝順的根基啊。
04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對於老人的贍養,確實各自有不同的苦衷。只是我們要儘量去協調,從長遠去謀劃。
作為老人,應該從四五十歲開始,就考慮如何自己養老。
其一,在經濟上準備,退休、存款,最好是都有。在健康的時候,積極勞動,儘量去找有養老保險的工作地。
其二,在家業上準備,留一份家業給兒女,讓兒女事業有成,有贍養的能力。留下勤勞儉樸的習慣,樹立老人應該有的形象。
其三,在人情上準備,對兒女都一樣好,不偏心,也積極幫助兒女帶娃,和兒媳女婿搞好關係。
作為兒女,遇到不明事理的老人,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糾正,而不是聽之任之。成年兒女教育父母,也是應該的,千萬別愚孝。
家庭的格局,決定了幾代人的未來,老人要自省,兒女要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