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按照常理,家中有親人過世,活著的人,都會哭得呼天搶地,也有人在一旁默默流淚。
畢竟,永別之痛,是難以忍受的,也是一種自然而刻骨銘心的情愫。
但令人詫異的是,有人不流淚,也不悲傷。
戰國時的哲學家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在他看來,生死也是小事,不值得哭泣和悲傷,理由也很現實。
01
“死”不苦,本是解脫。
《莊子·養生主》裏說,大名鼎鼎的老子過世了,很多朋友來弔喪。
老子的朋友秦失,走到靈堂,象徵性地哭了幾聲,就要離開。
老子的弟子責怪秦失,這樣敷衍了事,太不像朋友了。
秦失說:“我以為你跟著老子學習多年,已經得道了,沒想到你還是沒有開竅。那些大聲哭泣的人,悲傷到不能自已的人,都是違背了自然常理。我們來到這世上,順應自然而生,順應自然而死,悲傷和歡樂,都不要放在心上。”
接著,秦失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死,就是自然和痛苦、快樂等,來了一次解脫。
就像蠟燭一樣,燃燒的時候,劈劈啪啪作響,也是被高溫燒灼的痛苦。直到蠟燭熄滅了,一切回歸平靜,那就痛苦也不見了。
有多少親人,在過世之前,被病痛煎熬了很久,甚至是五六年時間。
躺著,睡不下,吃不好,甚至都糊塗了;病痛折磨著身體,夜裏常常痛苦地醒來。大白天也走不動,總是躺著。這樣的日子,一旦到了頭,那就是解脫。
你願意親人在痛苦中,苟延殘喘,日復一日嗎?當你發現自己“不願意”的時候,那麼你在親人過世的時候,就不會很悲傷了,淚水也會停止,反而有一點點的欣慰,如釋重負。
02
“死”無情,人要有情。
莊子的妻子過世了,莊子的好友惠子,前來探望。
本來,惠子準備大哭一場,表示哀悼。
但是惠子到了莊子家,意外地發現莊子在打著瓦缶,歌聲嘹亮。
惠子很生氣:“你的妻子過世了,你的妻子陪伴你多年,你的妻子幫你把孩子養大,你居然如此薄情寡義。”
莊子說:“老朋友,你想錯了。我怎麼不傷心呢?只是想一想,不能阻止生死,如同不能阻止四季交替一樣。若我哭泣到傷害自己的身體,那也無濟於事啊。這樣一來,我就不哭了。”
是啊,哭泣、悲傷,都不能讓過世的人,活過來。但是活著的人,也不能折磨自己。
有個詞語,叫“情深不壽”。
就是說,過於癡迷的感情,這是不會長久的。好的感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們要懂得,人生如蠟燭,燃燒殆盡之後,會熄滅。但是某一根蠟燭沒有了,火是還存在的。
以此類推,一個親人過世了,家是還在的,家人還要繼續過日子;一個人過世了,社會還在,時代還要日新月異地發展。
因為親人過世,大家都痛苦幾年,那反而是把家庭毀掉,還妨礙社會發展。
莊子不哭,只是在延續夫妻感情,在更好地活,便於安排妻子的後事,也繼續管好自己的孩子。相信妻子看到家庭好好的,孩子都能成長,也是欣慰的。
有一個朋友,說了一件煩心事:他的父親過世後,母親總是走不出悲傷。
每次吃飯,母親多擺出一雙筷子,表示“讓父親一起吃飯”。這也會讓大家陷入到思念的痛苦。
終於有一天,朋友發火了:“媽,就不能好好吃一頓飯嗎?”
人是要往前走的,家是要延續的。過去的一切,終究要淡忘,遠遠地丟在身後。
03
“死”無解,活著盡孝。
《莊子·至樂》裏,寫了一個智者,叫列子。
列子外出遊玩,看到一堆骷髏,卻一點都不害怕,反而說:“我知道,你是不曾生,也不曾死。”
接著,莊子還記錄了自己一次夢境,自己和一個骷髏對話。
莊子問:“我讓你回到人間,繼續和家人相處,好嗎?”
骷髏說:“算了,我不能回到人間,再次經歷痛苦。”
很快,莊子從列子、骷髏裏悟透了生死,因而在他本人過世之前,不要弟子悲傷哭泣、準備盛大的葬禮,還交待:“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
通俗易懂一些,就是說“厚養薄葬”。
與其在親人過世後,哭哭啼啼,還不如在親人活著的時候,多盡孝,多陪伴。
當一個人的孝順到位之後,等親人過世的時候,反而能夠輕鬆地說:“我是問心無愧的。”
說完,就能非常理智地安排 後事,而不是亂成一鍋粥。
很多哭泣不停的人,是因為盡孝不夠,內心愧疚太多。
很多用力操辦喪事的人,是因為虧待了親人,以為這樣做,就能夠彌補什麼,花錢了,也會心安,確實很滑稽。
諷刺詩人玉外納說:“丟了錢的哭喊,比死了人的哀嚎更響。”
是的,親人過世之後,大辦喪事的人,哭得很厲害,一方面是愧疚,一方面還是心疼自己的錢,到底是沒有活明白。
04
古人雲:“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
人這一生,光溜溜地來,赤條條地走,對於世界,就像從未來過一樣。
若是我們尊重自然規律,在親人活著的時候,多管一管,多一些相聚,捨得花錢,那就親人過世後,冷淡一些,反而更有愛。
親人過世之後,活著的人是什麼表現,並沒有固定的模式。
最好是,不負不欠,不怨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