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微醺夜話

《老鼠樂園》實驗:網癮,你不能只怪孩子一個人

《老鼠樂園》實驗:網癮,你不能只怪孩子一個人

隨著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只有瞭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但問題來了: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父母如何進入孩子的心呢?事實上,許多經典的兒童實驗已經給出了答案。2024年,我們將為您奉上一場心理學實驗與科學育兒的盛宴。

視訊遊戲、短視頻、網路直播……孩子們越來越多地受到網路誘惑,有些孩子甚至因成癮而受到身心健康的影響。為什麼孩子會上癮?真的是因為自製力差嗎?

1970年,為了深入研究成癮行為,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布魯斯·布朗 Bruce K. Alexander 精心設計了“老鼠天堂”實驗。

★ 實驗內容

Alexander 觀察到實驗室里的老鼠對藥物上癮,他假設實驗室狹窄、冰冷的環境可能是老鼠成癮的根本原因。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他精心設計了兩種老鼠的環境。一個是一個小的普通籠子,即使只放 6 隻老鼠,它也是空的,也會變得擁擠;另一個是“老鼠天堂”,裡面有充足的食物和玩具,可供 16 隻老鼠自由漫步。Alexander 為兩組大鼠提供了注入嗎啡的糖水和普通自來水,以研究環境是否對大鼠的藥物成癮有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擁擠籠子裡的老鼠喝了嗎啡水過多,而“老鼠天堂”的老鼠即使偶爾喝嗎啡水,也更傾向於選擇自來水。亞歷山大還發現,被餵食嗎啡並被發現對老鼠上癮的老鼠在被放置在“老鼠天堂”時,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自來水。

★ 分析與對策

亞歷山大的實驗有一個深刻的教訓,即環境對個人的行為和選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老鼠喜歡甜水,但它們更熱衷於與同伴一起玩耍。由此可見,在一個刺激充足、需求滿足的環境中,心理因素對物質成癮的影響遠比藥物本身的影響重要。

心理學理論也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不僅有食物、睡眠等生理需求,還有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更複雜的心理需求。20 世紀參與成癮實驗的老鼠經歷了一系列殘酷的治療,例如被剃光和插管。他們似乎別無選擇,只能服用藥物來逃避痛苦。“鼠園”的環境滿足了老鼠的社交和娛樂需求,使它們不再依賴嗎啡這種只能滿足低級需求的物質。

荷蘭社會心理學家彼得·科恩 (Peter Cohen) 也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連接”。當您感到壓力但無法真正與某人“聯繫”時,您可能需要與毒品、香煙、賭博等事物“聯繫”,以緩解壓力。只關注特定的成癮事物,忽視成癮者的心理需求,只是一種癥狀,而不是治癒。成癮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現實的壓力,以及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

說到物質成癮,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由於成癮者的自我控制力差造成的。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家長花了很多錢把孩子送到線上康復中心,孩子可能會暫時妥協和糾正,但他們也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和活下去的動力。如果家庭環境沒有改善,很可能會重蹈覆轍,甚至引發悲劇。

事實上,構建視頻遊戲等虛擬環境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使用者對無聊、減壓和社交的需求。許多缺乏社交關係的人在遊戲中獲得了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以逃避現實的壓力。

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孩子已經上癮的行為?父母首先應該保持冷靜,避免過度和指責。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家庭衝突和學術競爭會給他們帶來挫敗感和壓力。家長可以試著瞭解一下eir ,例如與他們一起看電影和玩遊戲;與您的孩子建立豐富的現實聯繫,例如一起遠足和露營、參觀展覽和手繪。

溫暖的家是安全的港灣。這並不是說孩子缺乏自製力,而是他們缺乏一個讓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環境。只有在溫暖包容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才能自覺抵制誘惑,掌握幸福的舵。

真的很差嗎o(╥﹏╥)o哪裡不夠好呢(;′⌒`)持續改進ing(ノ ̄▽ ̄)哪裡不夠好歡迎留言評論以便我持續改進ヽ( ̄▽ ̄)ノ感謝你的鼓勵ヾ(◍°∇°◍)ノ゙ (103 votes, average: 4.50 out of 5)
Loading...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