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微醺夜話

親密關係里,為什麼表達需求讓我們感到羞恥?

親密關係里,為什麼表達需求讓我們感到羞恥?

原標題:主動是否讓你感到羞恥?

有需求,讓我們很羞恥

我們面對喜歡的東西時,就會很主動。 比如,看到可愛的小貓小狗,會忍不住摸摸它; 看到貨架上擺放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會主動拿起來…… 主動似乎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

有意思的是,倘若將這份「主動」放在親密里,很多人就會像面對一張新的遊戲地圖一樣,一進去就卡住了。 對自己喜歡的人,主動靠近會感到羞恥; 對對方有了好感,不敢大聲表白; 和對方冷戰,不會主動和解…… 合適的時機過去了,才後悔當時為什麼不再主動一點兒。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主動背後的羞恥感。

主動真的會帶來羞恥感嗎? 其實,讓我們感到羞恥的並不是「主動」,而是「對對方有了需求」。 比如,我們在主動幫助別人的時候,就不會有羞恥感。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表現得非常自然。 “看你這麼忙,我能幫你什麼嗎?” “我感覺你很難過,可以跟我說說嗎?” …… 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時候的我們是在滿足別人的需求,而不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

再比如,我們指責別人時,也很少會有羞恥感。 也許在指責完之後會感到些許自責,但在指責前和指責時,很少有人會感到羞恥。 因為指責就像一塊遮羞布,完全遮蓋住了自己內心深處無法直接表達的需求,只暴露對方的不好。 但如果讓你扯掉這塊遮羞布,直接去表達“我需要你體諒一下我”“我需要你重視一下我”“我需要你尊重一下我”時,你可能就會偃旗息鼓了。

為什麼表達需求會讓我們感到羞恥呢? 設想一下,如果你很清楚地知道,對方無論什麼時候都會心甘情願地對你百依百順,那麼,當你對他主動表達某些需求時,還會羞恥嗎? 答案是不會。 我們之所以會羞恥,是因為我們在內心提前預設好了一:我是不值得被滿足的。 我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是會被拒絕的,是會被看不起的,是會被嫌棄的。

我有一個性格內向的朋友,他在跟喜歡的女孩表白時,需要鼓足很大勇氣。 因為在潛意識裡他就會覺得:「她這麼優秀,我配不上她。 我向她表白,多半會被拒絕,這將讓我體驗到自己真的很差勁兒。 “為了避免自己有這種不好的體驗,還是不去表白的好。 很多人還會有類似的想法,比如,微信不能秒回; 我不能表現得比他更熱情; 只有他朝我走一步,我才會向他邁出一步……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女孩在吃自助餐時想去拿幾個雞蛋,但有人先她一步拿走了盤子里剩下的幾個,導致她一個雞蛋也沒吃到。 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 出人意料的是,媽媽徑直走到那位顧客面前,堅定地請求對方勻出兩個雞蛋給她的孩子。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算了吧,人家都拿走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早就提前做好了一個假設:對方肯定不願意給,自己肯定會被嘲笑的。

勇敢些,你值得被滿足

這種“我不值得被他人滿足”的經驗,從早年就開始產生了。

孩子起初是很會表達自己需求的。 嬰兒時期,他通過啼哭向媽媽表達被餵養和陪伴的需求。 倘若媽媽狀態良好,她就會耐心地滿足他; 但如果媽媽很累、很煩、很、很委屈,她就會將嬰兒的哭泣視作一種打擾,會對他說:“別哭了,消停會兒,我已經夠煩了! ”

能自主活動之後,他開始有能力用肢體代替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部分需求。 比如,想吃糖了,他會伸出小手做出一個索要的動作,或者直接走上前,一把抓到手裡。 如果在自己家,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盡量滿足,但如果在外面做客呢? 父母不會意識到孩子是在表達需求,只會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不禮貌、少教養。 於是,父母就會直接從孩子手上把東西奪過來。 這時候,孩子可能體驗到:有需求是會被拒絕甚至攻擊的。

再大一些,孩子就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了:我想要這個玩具、我想要那件衣服、我想要看電視、我想要出去玩兒、我今天不想去幼稚園、我想要爸爸媽媽的誇獎…… 有的父母不僅會直接拒絕,還會指責孩子這些需求是不應該的、不對的、不乖的……

所以,在過程中,孩子其實一直能非常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不感覺到羞恥。 但面對一次次的否定、拒絕、指責,他會慢慢內化出一個經驗:對別人來說,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更是可恥的。 每一個對「主動」有羞恥感的人,都曾有過未被善待的經驗。

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主動的羞恥感? 在過往的經驗里,作為孩子的你,總是會體驗到各種的不被滿足; 但作為成人的你,有了足夠的能力獲得滿足。

識別自己的需求。當你對暗戀物件、另一半有了某個需求時,先問問自己:此刻,我有怎樣的需求呢? 我對他有怎樣的期待呢? 希望表白後能得到她的接納? 需要女朋友多給自己一些認可? 需要老公下班后不再應酬,而是直接回家陪自己? 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要,但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表達出來也會不清不楚。

不要泛化。 你要堅定一個信念:你的需求是重要的,有需求並不可恥,你完全可以堅定地請求被滿足。只要對方力所能及,他是願意滿足你的。 “今晚我能請你吃個飯嗎?” “今天有點兒忙。” “那後天呢? 大後天呢? 周末怎麼樣? “即便最後依然被拒絕,你也要相信,只是”此刻“”這個人“無法滿足你而已。 接下來,你可以繼續等對方狀態好的時候再來滿足你,或者直接換一個人去要。被滿足的經驗越多,就越會增加自己值得被滿足的信念感,在親密里就會越來越舒展。

當學會正確地識別、處理好自己的每一個需求之後,你就不再有主動羞恥感了。

(叢非從 知名心理諮詢師,著有《養育你內心的小孩》《理解憤怒》等。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

真的很差嗎o(╥﹏╥)o哪裡不夠好呢(;′⌒`)持續改進ing(ノ ̄▽ ̄)哪裡不夠好歡迎留言評論以便我持續改進ヽ( ̄▽ ̄)ノ感謝你的鼓勵ヾ(◍°∇°◍)ノ゙ (46 votes, average: 4.76 out of 5)
Loading...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