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微醺夜話

真正有福氣的老人,在兒女面前,都有“自私”的特質

真正有福氣的老人,在兒女面前,都有“自私”的特質

真正有福氣的老人,在兒女面前,都有“自私”的特質

說起父母,我們立馬會想到“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總以為,父母會拼盡全力護著兒女。

其實,太多的父母,他們是很自私的,生兒育女的初衷,就是“指望他們養老送終”,而不是給他們“幸福一輩子”。

現在就來對比一下,自私的父母和大度的父母,他們到了晚年,各自過得如何呢?

通常,真正有福氣的老人,在兒女面前,都有“自私”的特質。

01

放任兒女的學業,不雞娃。

和我同一個社區的張媽,有三個孩子。

大家都為她的費用,捏一把汗。

張媽卻一點壓力都沒有,她早就有對應的省錢計畫了。

首先,孩子都是五歲才送到幼稚園的,直接上大班。這少讀兩年幼兒園,費用就節約了好幾萬。

然後,孩子上學,任何培訓班都不去,就是學校組織的春遊活動,能不去就不去。

再後,孩子的成績,不是很重要。張媽的觀點是——考上高中,就去高中,考不上就去職中,然後去打工。

果不其然,在張媽佛系的教育態度下,都去了職中。

按照當地的政策,職中是免學費的,費還有地方補助;去實習,也是有一定工錢的。細細算來,兩個孩子讀職中,不僅沒有花錢,還每個學期,往家裏領回了好幾百。

有一個孩子考上高中,然後又考上了職業專科。張媽毅然決定,讓孩子就在本地的職業大學就讀,這就省去了一大筆路費。

按照張媽的做法,三個孩子的成長期的開銷,還不如我們一個孩子的開銷大。

張媽說:“讀本科也好,讀研究生也好,都是進廠打工。我們讀職中,也是進廠打工。沒有什麼區別。”

是的,不去雞娃的時候,確實這錢就摳住了。按照家庭的年齡結構,娃成長的過程,也就是父母變老的過程。

把錢省下來,父母就可以自己繳納養老保險金和醫療保險費。這養老的經濟問題,迎刃而解了。

只是張媽的做法,有些過了。放棄兒女的學業,省下些開銷,用來自己養老。

應該是按照正常的情況,供養兒女讀書,又不過分苛求兒女讀書多厲害。接下來,才考慮養老的錢財安排。

02

少管兒女的小家,不支援。

再說一說張媽,三個孩子,在東莞打工期間,找了外地的對象,然後結婚生子。

孩子的對象,多半是一些窮山溝的孩子,也多半是父母管不著的孩子。因此在婚姻上,並沒有花什麼錢。

至於買房,張媽沒有想過。其中兩個孩子結婚,都沒有大辦喜宴,極其簡陋的一頓飯,就算是婚宴了。

關於帶娃,張媽一開口就談條件:“讓我帶娃可以,得支付保姆費。非得把娃送到老家來,也得給錢。”

孩子成年之後,不管是結婚,還是帶娃,還是買房買車,創業,都和父母無關。這其中,父母肯定能省下很多錢。

無獨有偶。

自媒體人“智慧夏津”等,說了這樣:在湖南某地,年幼的孩子去上學,身上只是帶了一塊錢,連午飯都買不到。

不得已,他打電話給外地務工的爸爸,哭訴自己的遭遇:“奶奶只給我一塊錢……”

最後還是老師出面,幫忙買了午餐。

當我們責怪奶奶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奶奶自己的日子,不一定太好,但是經濟上是獨立的。

很多奶奶會這樣做:“幫忙帶娃,兒女給多少錢,就花多少錢,一分都不倒貼。”

其實,分家是沒有錯的,帶娃設定規矩、兩家人的錢都不混雜,都沒有錯。錯的是斤斤計較,對小錢太較真。

作為老人,一旦兒女成年,成家了,選擇合適的日子,分家。以後的日子,嚴格按照已經分家的規則來運行,老人的錢財,是不會被兒女拿走的。後來,老人和兒女,禮尚往來,互幫互助。

03

索要兒女的回報,不要臉。

也許很多人會疑惑了。這老人不雞娃,兒女就沒有什麼大出息;老人也不管兒女的小家,就會引發兒媳、女婿的不滿,也會讓兒女置業有難度。這不是直接導致,兒女不孝順嗎?

帶著疑惑,你去看自私的老人,就會發現他們晚年,仍舊得到了兒女的孝順。

在“百善孝為先”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兒女一邊抱怨老人,一邊也不忍心丟棄老人,完全不管。

萬一兒女真的不管老人,老人會採用“狀告、哭訴”等方法,讓兒女一定要管自己。

再怎麼說,這老人把兒女拉扯大了,這飯是吃了十多年吧。這就是需要反哺的根本理由,無法反駁。

有時候,我們發現自私的老人,他們過得很快樂,哪怕他們的兒女在苟延殘喘,也不會心痛。

因為這樣的老人,只是顧及自己的感受,不管多難聽的話,兒女給多少臉色,都不會當一回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這樣的老人,也不會換位思考,他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此他們是沒有精神內耗的,也不會於心不忍。

其實,要兒女回報,應該是老人走不動的前提下,是遇到巨大困難的前提下。

其實,不要臉也是在“矛盾”之下,老人能夠不看臉色,不計前嫌,還是會和兒女交往。遇到難聽的話,可以遮罩。別動不動就耍小性子,幾個月都氣呼呼。

04

子曰:“過猶不及。”

凡事做得過分了,那就是錯了。

老人應該想一想,把自己的福氣,建立在子孫的痛苦之上,到底值不值得?

一個好的家庭,自私也好,大度也好,都是有尺度的,而不要極端的利己主義。

作為老人,你什麼都不缺,反而兒女什麼都缺,那就說明製造幸福的方式,搞錯了。

應該改一改:一是努力培養兒女多讀書,有一技之長,在社會上混也容易一些;二是給予兒女的婚姻一定的幫助,力所能及地帶娃,開銷上,約法三章就好了;三是晚年應該靠自己,在走不動的情況下,再和兒女商議。

作為兒女,遇到極度自私的老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改變,而不是愚孝。

應該改一改:一是父母健康的時候,把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促進小家致富;二是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不是等父母來鞭策;三是孝順走不動的老人,也要有規矩,而不是讓老人使勁折騰自己的小家。

禪師法演說:“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幾代人相處,需要各自安好,也需要將心比心,用心換心。

人這一生,福氣不用盡,留與子孫用,謂之恩德。

真的很差嗎o(╥﹏╥)o哪裡不夠好呢(;′⌒`)持續改進ing(ノ ̄▽ ̄)哪裡不夠好歡迎留言評論以便我持續改進ヽ( ̄▽ ̄)ノ感謝你的鼓勵ヾ(◍°∇°◍)ノ゙ (98 votes, average: 4.20 out of 5)
Loading...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