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微醺夜話

“社恐”患者的“恐點”到底是什麼? 如何克服?

“社恐”患者的“恐點”到底是什麼? 如何克服?

小明從小就努力學習、喜歡看書,並且十分聽話,成績也很優秀。 但順利考上高中后,父母卻發現他有一些不對勁。 小明沒有朋友,他在學校不願意跟同學交往,也不願意參加社團和實踐活動,即使其他同學都去參加。 他在班裡沒有什麼存在感,只是默默做一個“小透明”。 即使老師找他談話,也很難獲得“是”和“不是”外的其他回答。

更奇怪的是,每次一個人吃完飯後,他都會躲在宿舍窗簾后,一躲就是一中午或一晚上。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幾個月,父母終於忍不住帶小明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 小明對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極度恐懼,除父母之外,幾乎其他任何人的出現都會讓他感到尷尬和擔心出醜。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指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可表現為對孤立的社交情形的恐懼(如害怕在公共場合進食或說話,害怕參加聚會和集體活動,害怕自己做出一些行為使自己感到難堪等),或對廣泛性的社交情形恐懼(如除了家庭情景外的所有社交情形),嚴重者可導致完全的社會隔離。

事實上,一般人對於社交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情緒。 比如,當你更換工作,在即將面對新同事、新領導時,你可能會因為社交場景的不確定性而感到; 當你大學開學,同樣可能會因為不瞭解新同學、新舍友,而感到焦慮和緊張。 這都是正常的社交恐懼,以至於很多人在日常中都會說自己是「社恐」。。

但與人們常常調侃的「社恐」不同,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程度更加嚴重,並會嚴重影響社交功能和正常生活。 他們會對具體或廣泛的社交場景產生過分的焦慮、緊張和害怕,並且難以自我調節; 而且會在社交情境下出現很不舒服的生理癥狀(如心率增加、戰栗、出汗、腸胃不適、大腦空白等),而這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擔心和恐懼,害怕自己會因為這些癥狀而失敗或出醜。

因此,一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開心的社交活動(例如聚會、團建活動等),對他們來說卻是強烈不安的來源。

“社恐”患者到底在害怕什麼?

● 害怕自己出醜

“我真的不會跟別人打交道,如果去參加社團和實踐活動,我一定會把事情搞砸的……”在心理治療師的引導下,小明終於願意小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社交恐懼症》一書中,愛琳·亨瑞克森指出社恐患者有兩大誤區,其中第一個誤區是他們相信最糟糕的結果一定會發生。 這是因為社恐患者往往存在消極的認知範式,傾向於認為事情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即便沒有發生,即便可能性很小甚至違反常理,他們也相信“最糟糕的結果”一定會發生。

比如你是一個社恐患者,被迫去參加一次聚會,一個陌生人過來搭訕,結束後你可能會想:“完了,我剛才都說了些什麼啊,語無倫次、毫無風度,髮型可能也亂了吧,他走的時候沒有笑,肯定覺得我是個奇怪的人,唉,我就說我不應該來吧……”

但實際上,這位陌生人可能根本沒有看出你的“不足”,反而覺得跟你聊得很開心,結果只是你自己在胡思亂想。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會對自己的「社交表現」存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感和擔憂,從而感到焦慮,但社恐患者卻無法自我調節這種焦慮感,並持續影響其心情和對事物的看法。

● 害怕他人的評價

“如果大家發現我把事情搞砸了,一定會覺得我是一個差勁的人,都會討厭我,”小明接著說道,“冒著這樣的風險去參加集體活動,還不如乾脆不去……”

愛琳提出的第二個誤區是,社恐患者會相信“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後,自己就完蛋了”,因為人們會覺得自己是“差勁的”“糟糕的”“沒用的”。 這也表明,社恐患者怕的其實不是“人”,而是他人的評價。 加之社恐患者總是認為「最糟糕的結果」一定會發生,因此他們會持續淪陷在對“他人”的焦慮、擔憂和恐懼中。 但事實上,“最糟糕的結果”大概率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他人也未必會產生

● 害怕“麻煩”

除了集體活動外,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獨處,小明還解釋道:“我覺得跟人交往真的很麻煩,要考慮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要小心翼翼,真的不如默默做自己的事情。 ”

很多時候,社恐患者因為過去的和自己腦補的「可能失敗的社交場景」,往往會採用迴避的方式來緩釋焦慮,但這往往會陷入惡性循環:他們對社交情境的迴避阻礙他們磨鍊和實踐社會技能,這將導致他們缺乏社交技巧; 而由於技巧的缺失又很容易出現社交失敗,並加深他們對自己的消極看法,從而進一步導致社交迴避。

由於技巧的不足和熱情的缺失,身邊的人也很少會被這樣緊張而冷漠的人吸引,這最終可能會導致他們的低自尊和自卑心理,也會影響成就的獲得。

克服社交恐懼的三秘訣

1不要給自己加“內心戲”

以聚會為例,可能聚會還沒開始、人還沒見到,社恐患者就篤定大家不會喜歡他,不會有人願意跟他說話,場面一定會變得很尷尬,但這都是社恐患者給自己加的“內心戲”,是一種認知扭曲。

因此克服社交恐懼的第一個秘訣就是不要給自己“加戲”,要改變消極的認知範式,給予自己積極的暗示(例如,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能處理好這件事等),基於事實進行好壞的判斷,而不是憑空臆想,一味地否認自己。

2改變錯誤的歸因方式

“雙標”也是社恐患者的一大問題。 他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外界,而把失敗歸因於自身。 當他們獲得了一段積極有趣的社交經歷,他們會傾向於認為這是偶然情況、運氣使然; 而當經歷尷尬、不愉快的社交情景時,他們就會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自己不會社交。

因此第二個秘訣就是改變錯誤的歸因方式,以合理、理性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優點和缺點。 一味地將失敗歸於自己的不好,卻將成功看作運氣,是對自己極大的不公平,下一次當這種聲音在腦海中響起時,不妨對自己溫柔一點,勇敢地去質疑、去打破。

3不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

當你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內心感受,社交恐懼就會更強。 你不停在想:他沒有微笑,是不是覺得我很無聊? 我剛才說的話是不是很蠢? 他會不會告訴別人我是一個無趣的人? 如果你不斷詢問和確認自己內心的焦慮感,它會回答你:你糟透了。

因此第三個秘訣就是轉移注意力,不再一味地想“我怎麼樣”,不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 事實上,別人並不會在意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很多時候在意這些的只有你自己。 看淡他人的評價,將自己從世界的中心拯救出來,你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總而言之,我們曾經可能都或多或少像“小明”一樣社交恐懼或迴避,這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認識自我、接納不足,允許自己有“不完美”,才能不斷成長。

連陽宇/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

王苗苗/ 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未來科學城學校

孟曉雨/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

《心理與健康》雜誌特約供稿

真的很差嗎o(╥﹏╥)o哪裡不夠好呢(;′⌒`)持續改進ing(ノ ̄▽ ̄)哪裡不夠好歡迎留言評論以便我持續改進ヽ( ̄▽ ̄)ノ感謝你的鼓勵ヾ(◍°∇°◍)ノ゙ (46 votes, average: 4.76 out of 5)
Loading...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