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覺得這孩子招人喜歡,可他卻頻繁地與同學起衝突,人際關係糟糕。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7歲的小宇,活潑可愛,口齒伶俐。 大人見到他,都覺得他情商很高,惹人喜歡。 可是,他在學校卻總跟同學鬧矛盾、起衝突,人際關係很不好。 老師多次找小宇的父母談話,他們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於是帶著小宇來到了諮詢室。
總是被誇情商很高的孩子
跟小宇見面不到3分鐘,他就親暱地跟我擁抱,說喜歡我。 不過,我發現他說喜歡我的時候,眼睛並不是看著我,而是看著別處。 我感覺到他並不是真的喜歡我,於是故意問他為什麼喜歡我。 他籠統地說就是喜歡,然後注意力就轉到別處去了。
我又問他父母,小宇是不是對剛見面的人都這樣。 小宇媽媽很驕傲地回答說:“是,他這一點很厲害,跟誰都能自來熟,還能快速地讓別人喜歡他。 “可是,我卻覺得小宇有些反常。 一般情況下,很少有孩子能對剛見面的人就表現得這麼親昵。
不過,小宇確實很聰明,不管我們聊什麼話題,他都應答得很好,情商確實高,像個小大人。 我很難通過談話更深入地瞭解他,難怪他的父母找不到他人際關係問題的所在。
為了更好地瞭解小宇的內在狀態和行為模式,我邀請他參加團體活動。 很快,我發現,對於喜歡的團體活動,他總是要求別人都聽他的; 而出了問題時,他又頻繁地指責別人沒有做好。 對於不想參與的團體活動,就算別人需要他,他也置之不理。
很明顯,小宇性格好強,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種性格和處事模式,是導致他人際關係問題的關鍵所在。 於是,在團體活動中,我引導小宇意識到,只有大家相互説明、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共同的目標; 引導他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關注別人的需求,理解別人的感受,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 同時,我用課堂視頻讓父母認識到小宇的問題所在,引導他們在家時減少對小宇的關注,給他示範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漸漸地,小宇開始能夠全程參與團體活動,哪怕不喜歡的活動,也會主動配合。 而且,他也能意識到出問題時只指責他人是不對的。 不過,他依然會不自覺地指責別人。
能幹且情緒焦慮的媽媽
7歲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往往跟家庭環境有關。 當我與小宇的父母探討小宇指責他人的模式時,小宇爸爸笑著說:“可能跟媽媽學的,她就經常指責我。 ”
小宇媽媽立刻說:「做錯了當然要立刻指出來,否則你能改進嗎? “”你指出來沒問題,但你別老是罵我。” 爸爸也急了。
原來,小宇媽媽平時工作很忙,小宇爸爸的工作相對輕鬆自由,主動承擔了家裡的大事小情,包括照看小宇的學習和生活。 媽媽很少在家,但在家時總是挑剔爸爸做得不好或者小宇犯錯的地方,還會嚴厲地指責批評他們。 媽媽也覺察到這樣不好,可是她在工作中形成了這樣的風格,回到家不自覺地就會這樣做,想改也改不掉。
由於工作壓力大,媽媽有些焦慮,很容易發脾氣。 爸爸理解她,希望她在家更輕鬆些。 因此,就算覺得她說得不對,爸爸也寧願讓她指責幾句,很少辯解。 很多時候,只要不是大問題,哪怕她說得不合適,爸爸也老老實實按她的意思做。 久而久之,小宇不僅習得了媽媽的行為模式,還形成了一個認知,認為指責別人就能讓別人順從自己。
我引導小宇父母意識到他們行為模式對小宇產生的影響,從而激發他們主動改變的動力,然後指導他們用中性的語言來描述問題,把指責變成鼓勵。 比如,當爸爸感覺到媽媽在指責時,及時告訴媽媽“我需要你的鼓勵”。 當媽媽覺察到自己忍不住想指責爸爸和小宇時,在心裡默念“我怎麼把問題描述出來”。 我指導媽媽自我調節情緒,比如多運動緩解壓力,安排自我放鬆的時間,經常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與此同時,我在團體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小宇,讓他知道不用指責他人的方式,不但能完成任務,還可以讓任務完成得更順利。 小宇進步很快。 有一次在小區里玩兒,當他聽到別人發出的指責聲音時,他提醒對方說:“指責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
當小宇不再總是指責別人時,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區,與他人起衝突的次數少了很多。 但是,小宇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依然存在。
溺愛孩子的長輩
經過瞭解,我發現小宇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 爺爺奶奶跟他們住在一起,外公外婆住在隔壁。 小宇情商很高,會哄人開心,又是家裡唯一的小孩,所以4位老人對他非常寵愛。
小宇很喜歡買玩具,如果父母不給買,他就偷偷跟4位老人說,因為他知道他們一定會想辦法滿足他。 哪怕是父母明確說了不允許買的東西,老人也會偷偷去買來滿足他。 小宇犯了錯被爸爸懲罰,老人也總會有一個出來維護他。 小宇心情不好了,老人更是變著法子哄他開心。 小宇從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我想怎樣就怎樣。
為此,我在團體活動中,讓他經歷挫折,體驗以自我為中心時被隊友疏離的真實感受。 比如,當發現他只顧著按自己的想法做,而忽視了集體目標和榮譽時,大家都不願意跟他在一個團隊里。 我引導小宇去體會被同伴孤立和疏離的感受,讓他意識到以自我為中心的危害,説明他調整“我想怎樣就怎樣”的認知。 同時,我引導小宇去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受。 比如,當團隊因為他的不配合而無法完成任務導致集體受罰時,隊友們著急、無奈的感覺。
緊接著,我引導小宇看見4位老人對他的付出,鼓勵他用行為表達內心的感謝,以培養他的感恩之心。 比如,當老人哄他開心時,引導他看到老人是因為愛而捨不得他難過,並不是怕他不高興。 我又引導小宇為他們做點小事兒來感謝和回饋他們的愛。
漸漸地,小宇朋友多了,在團體活動中也主動配合。 有一次,一個新來的小朋友在完成任務時總是做不好,小宇不但沒有像以前那樣去指責,還主動走過去指導他。
小宇媽媽跟我反饋說,他在家變化也很大,不再總是纏著4位老人給他買玩具了,反而會經常拿零花錢給他們買禮物。 老人都很詫異,小宇怎麼變得懂事了?
“他就是來讓我成長的。” 小宇媽媽說。 一開始,她覺得自己很難改變批評、指責別人的模式。 畢竟身在領導崗位這麼多年,她已經習慣了。 而且,在單位這樣做,她覺得沒有問題。 但為了孩子,她逼著自己改。 可是,這種被逼迫的改正,總會激起很多情緒,效果很差。 後來,她看到孩子變化明顯,受到了鼓舞,覺得不該給自己設限。 連孩子都能改,自己怎麼會改不掉呢? 從此,她沉下心認真地去改正。 之後,她發現自己整個人變柔和了,工作比以前順暢了許多,壓力感也小了很多。
小宇媽媽變了,爸爸也變了,開始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家裡的事情可以夫妻商量著來,整個家庭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我們總覺得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又何嘗不是陪父母再長大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