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説明“城裡的人”獲得幸福,不必逃離婚姻呢? 2024年,本刊邀請資深心理諮詢師肖雪萍,一起為您解“圍城之惑”。
婚姻中,著力提升自尊感,不但有益於婚姻關係,也對事業發展大有裨益。
兒子小土豆百天的時候,夏瑞被確診為產後抑鬱,並馬上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剛開始時,丈夫陸明民非常支援。 半年之後,夏瑞的狀態平穩了很多,不過在專家和朋友建議下,繼續接受治療。 陸明民開始抱怨夏瑞耳根子軟,沒有主見,話裡話外希望她不要再做諮詢。 父母知道後,也勸她“把錢花在刀刃上”。
一天,陸明民又問她怎麼還在接受治療? 夏瑞鼓起勇氣告訴他,其實自己並沒有痊癒。 陸明民打斷她,說她就是被父母寵壞了才如此脆弱。 夏瑞大哭,因為事實恰恰相反,她很少從父母那裡感受到溫情和關愛,更別提寵愛了。 休完產假再上班,夏瑞被調崗,收入比之前少了1/3,工作、家庭、婚姻、育兒的多重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 這一年多來,如果不是定期做心理諮詢,她認為自己不可能撐過來。 然而丈夫非但看不到她的壓力,還一個勁兒地否定她。 絕望的夏瑞忍不住對陸明民說:「兒子上幼稚園了,我們就離婚! ”
《禮記》中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放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來理解,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若不遵循相應的禮儀規範,沒有確定彼此的關係邊界,就會造成混亂,給關係帶來麻煩。
作為一種人際關係,夫妻之間也有相應的禮儀。 在現代社會,夫妻之間的重要禮儀就是“互相尊重”。 不過“尊重”的內涵是什麼、用什麼方式來體現,缺乏統一的社會標準,還需要人們在日常相處中各自摸索。
從心理學的角度,夫妻之間的尊重是接納差異、擁抱不同,在保持關係連接、不損害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允許雙方最大程度地按自己的意願生活。 對於伴侶的喜好和習慣,可以表達看法,但不要指責干涉; 對於自己的觀點,可以分享交流,但不要硬性推銷。 如果夫妻可以遵循這樣的禮儀規範來相處,就可以避免大部分矛盾紛爭,讓關係趨向平靜和諧。
遺憾的是,陸明民暫時還沒有理解到有關尊重的上述知識,而夏瑞也沒有學會如何尊重自己,所以在面對丈夫的無禮時,很自然地陷入了內心混亂,變得被動和無力。 當然,她可以跟陸明民講道理,要求他學習如何尊重自己,但那通常不會有好的效果。 因為夫妻之間的能量像湍急河流,當一方無法保護自我的邊界,另一方的能量之水就會難以阻擋地漫灌而來。
如果夏瑞沒有從根源上提升自尊感,哪怕換一個更有同情心的丈夫,她也極有可能發現,剛開始還挺好的,但假以時日,對方竟然變成了第二個陸明民。 更有效的做法是,夏瑞不再忍受陸明民的越界,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當你不斷否定我的需求時,我非常傷心,覺得你不夠愛我,離我很遠。 “她還可以說出自己的需求:”你可不可以不理解我,但也不否定我的需求呢? ”
想要改變伴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以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夏瑞要學著從心底裡認同自己、支援自己,尊重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在不犯法、不害人、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範圍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接受心理治療,就是夏瑞當下的需要,這和有些人花錢買包、旅遊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為了自己高興,滿足自己的需求。
其實,如果一個人在和他人的互動中,渾身都散發著“我很好,我很對,我值得尊重”的氣息,那麼別人自然也會這麼認為。 因為人際關係的真理之一是,別人總是用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我們。 當陸明民看到妻子理所當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慢慢就會覺得她的需求是正當的,在他們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也會慢慢認同並欣賞妻子了。
心理作家,同在心理工作室創辦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教育電視台特約心理專家,中國關工委專家團成員。 著有《滾床單心理學1、2》《不完美的美》《成長,長成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