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也被身邊的人這樣提問過:
“你還不打算結婚嗎?”“在外面打拼這麼些年了,不想有個溫暖的家嗎?”
其實不是你不想,可能你是從小對“家”的概念比較模糊!都說家庭是人生歸處、幸福港灣,但你好像從來沒有感受過避風港的溫馨,畢竟你沒有擁有過。在當下的大環境之下,也許大部分人對“家”的概念是朦朧的、陌生的,包括你的父母亦如此。先不要急著反駁我,我們接著往下看!
這個月,我收到了的情感咨詢大部分是與原生家庭有關聯的,因此感觸很深,所以特意編輯此文來分享給大家。
年少階段,我們面對父母的教育和言行指導就像海綿吸水一樣,毫無辨識地完全吸收。
小夢姑娘是我最近接到的案例中最讓人心疼的一位。當她跟我談起的時候,她已經泣不成聲了。她和男友小言在一起已經6年了,兩人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小言至少三次向小夢提出,兩人的關係應該更進一步,為兩人的未來做一個規劃。
小夢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諉,說自己工作不穩定,心裡沒準備好等等,一兩次還好,時間長了,小言也要有自我懷疑。情感危機的完全爆發是在今年的九月,小言再次真誠地提出和小夢一起見父母的請求,小夢猶豫了一下,最後以自己還沒心理準備為由拒絕了。
“你真的愛過我嗎?6年了如果我們沒有結果,你可以坦白說,我這個年齡耗不起了”!
這是小言對小夢說的最後一句話,從那以後雙方一直處於冷戰狀態,電話不接,V信不回,也沒有正式的告別,和他完全失去了聯繫。
“恐婚”這個詞在當下是非常的流行,每個人都幻想著遇到美好的愛情,然後牽著伴侶的手走進婚姻的殿堂。想到現實狀態又似乎與幻想格格不入,然後代入了自己對婚姻的認知,對婚姻的恐懼就此誕生。
但就像小夢的“日常恐婚”一樣,這個程度確實有點嚴重,就覺得人生中的婚姻注定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我問小夢:你的父母的婚姻怎麼樣?
小夢說:
媽媽從不放棄每個“翻舊賬”的機會,就好像複讀機一樣。重複和喋喋不休地談論爸爸的各種壞習慣和對這個男人失望透頂。
但這不能怪媽媽,畢竟是爸爸先有錯,是爸爸酗酒、家暴、出軌,最後他們離婚了,媽媽平時對我很好。
我首先感謝小夢的坦白,一句話道出問題的根源。就像我以前說過的一句話:
成年人的許多心理問題和越軌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
下面我將羅列一下關於小夢原生家庭問題的具體分析,希望能幫助到和著同樣困境的男生和姑娘。
原生家庭對心理的影響
小夢的母親自己經歷了婚姻的不幸,然後花了半輩子的時間試圖通過恫嚇,讓孩子保持對婚姻情感的無力感。
在女兒的心中,逐漸建起了一堵針對男人的高牆,而這堵防禦牆中最基本的材料,就是“否定伴侶的價值”。
都知道“否認”是最簡單、最強大的心理防禦機制。
再加上小夢母親的否認系統太強,使她很難看清現實,甚至本能地拒絕其他現實的存在,所以她得出了一個“男人是雜種論”。
而這種“男人都是雜種”的理論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小夢的成長中,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困惑。
她母親抱怨的根源是變相的無能,而她母親塑造的男人都是混蛋,不斷強化變相男人的力量,給她製造了一種壓抑感。
從小在這樣的情緒環境長大的小夢,容易被別人左右情緒、沒有自我、遇事習慣逃避,很痛苦卻無法改變現狀。我多麼希望小夢的母親能意識到這對小夢來說是多麼殘忍,她在精神上不斷“虐待”她。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了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了童年”後者是多麼的無力和痛苦。
像小夢這樣的女孩,內心承載著悲傷的童年,長大後對婚姻的恐懼。
是因為她下意識地把父親代入了婚姻對象,父親對她的冷漠,母親對她的思想遷移。她認為進入婚姻,也意味著她童年經歷的一切將再度重演。
因此,小夢是困難的,她不僅要面對母親的否定系統,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否定。
二、對原生家庭的正面理解
原來那個家或者過去的人對你造成的傷害,你可能已經忘記了,但實際上它一直在影響著你。
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有3種類型的人反應:
01 對於原生家庭的“痛點”毫無知覺
這種類型的人只有在他感受到痛苦了,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後擺脫困局尋找自我。
02 意識到傷害,卻不敢面對。
當人們遇到問題時,處理問題的本能方向是簡單、低成本→複雜、高成本。
因此,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很多人本能地選擇了妥協。
03 意識到影響,並敢於面對它
無論選擇妥協還是爭取,都不利於真正的心理解放,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
顯然,小夢的情況屬於第二類,她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但她不敢面對。
她妥協的根本原因是她總能幫助母親為自己的傷害找理由。
具體表現為:
a. 母親歇斯底里地指責父親,因為父親總是傷害她;
b. 媽媽告訴我,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這也是為我好。
事實上,自我合理化=自我PUA
合理化的真相是,你無法接受的事情,你會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它並接受它,表面似乎接受它。
事實上,在你內心的某個地方一直很了解事實的真相。
在我們的積極引導下,小夢從最初的只承認不面對,到現在終於敢於邁出第一步。
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歇斯底里地指責孩子的父親,也許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母親實際上是將強烈的情緒從最初的目標轉移到你身上,並將它們發洩到你身上,你是一個更容易“捕獲”的弱者。
像小夢媽媽這樣的“扭曲”父母,通過隱藏自己真正的責任,讓孩子失去了榜樣。
沒有積極的榜樣,孩子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的。
及時止損
1. 不被道德、情感綁架
控制慾強的父母擅長製造內疚感,並在“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下控制孩子的想法。
要打破這種無理的認知,就必須承認有些父母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因為他們不僅不能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反而期望孩子給自己提供情緒價值。
你愛你的家人,相信他們是一個好人,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輩,我尊重並理解這一點。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家人絕對給了你愛和照顧。
但你也應該明白,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無情地破壞孩子對幸福的追求。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敢於爭取≠背叛家庭
既然你不想成為你母親那樣的人,就不要延續你父母的思維和偏見。
2. 尊重自己的權利和情感需求
你已經承受了在這個階段不該承受的超範圍的壓力了,你不能再把精力花在“扭曲”的父母身上,你必須變得更愛自己,對自己負責。
我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有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權利,有在愛情中遇到合適伴侶的權利,有選擇婚姻的權利,有享受愛與被愛的權利。
3.跳出預設框架、坦誠的與伴侶溝通
也許他崩潰時會喝酒抽煙,你會因為過去對男人的偏見兒變得極其敏感,認為他是一個並不自律的人。
因為她總是下意識地把父親看得不負責任,把父親看得對母親不好,而又刻板地把父親作為男性角色代入自己的伴侶身上。
因為一件小事就會觸動感情,把對父親的不滿發洩在伴侶身上,只會讓他變得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
你要知道另一半陪伴你成長,是愛不是義務,每個階段的情感需求都是不同的,早期的愛情是櫻花樹下的浪漫,但後期的愛情一定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並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發”。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自己何嘗不像董卿一樣,看似光鮮得體的背後,內心始終住著那個父親面前戰戰兢兢的小孩。原生家庭,可能是內心最柔軟、最不能觸碰、又無可奈何的地方。畢竟,你無法選擇,也不是通過努力就能重來來,但影響幾乎將會伴你一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乾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弗洛伊德也同樣強調,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個人行為狀況可以在其童年經歷中尋找根源。
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童年時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幼年的經歷歷即使已經不記得,往往也會內化為潛意識中“隱形的誓言”,影響你的行為而你並不一定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