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那會,父母很忙,和兒女相處的時間很少,甚至大家在不同的城市居住,一年都難得見面一次。
父母退休後,就有了大把的時間和兒女相處,甚至會卷起鋪蓋,去兒女家住很久。
也可以幫忙帶娃,享受天倫之樂。
想法總是好的,但是實踐起來是有難度的。
退休老人如何處理父母和兒女的關係,要多動腦筋,也掌握互動的技巧。

01
父母和兒女,太較真就輸了。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退休之後,就和妻子就去女兒家住,幫忙帶娃、做家務,都很勤快。
一開始,女兒女婿是特別歡迎的,因為老父母把家裏的瑣事管好了,年輕人就能騰出更多時間去賺錢。加班的時候,也不擔心娃沒有飯吃,沒有人管。
這三代人同住一屋的時間長了,矛盾就來了。
有一天,娃的一個手錶,弄丟了。
女兒問老父母,怎麼丟的。
老父母也說不清。
本以為這一件事就過去了。
女婿回家,又問手錶是怎麼丟的。
老父母就火了:“大不了,我們幫娃買一個,哪能像審問犯人一樣,反復審問呢?”
到過年的時候,大家衛生大掃除,在屋角裏找到了手錶。
失而復得,本來是好事。但是老父母又火了:“這被冤枉的日子,不好受啊。”
接下來,大家都氣嘟嘟,沒有好臉色看。
林語堂說過:“人之所以傷心,是因為看得不夠遠,未來沒有來臨之前,怎麼知道現在所謂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
手錶弄丟了,沒有冷靜思考,張口就質問,確實讓人不舒服;沒有把重心放在補救措施上,大家扯幾句,就像翻舊賬,而不是處理問題。
把小事計較起來,人就會困在“小事”裏,從而把未來的美好,也弄丟了。
父母和兒女計較起來,有三種禍害。
第一,計較,導致格局變小。總是盯著小事,就不能釋懷,從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第二,計較,導致針鋒相對。大家都認為對方錯了,自己沒有錯,不能換位思考。
第三,計較,導致沒有退路。你也放狠話,我也放狠話,這就導致誰都不考慮,以後放下面子,過好日子了。
最可怕的是,計較在持續,那麼禍害就會持續放大,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在《警世通言》裏,有一個叫趙京娘的女人,被土匪綁架了。
還好,她遇到武藝高強、人品不錯的趙大郎,將其從土匪窩裏救出來,還送回家。
趙京娘的父母、哥哥一致認為,兩個孤身的男女,走了幾百里路,相處了很多天,就做了卿卿我我的事情。
父母、哥哥要求趙大郎,娶走趙京娘。家裏是容不下一個失身的女兒了。
趙京娘被逼無奈,選擇了自盡,證明自己是清白的。
詩曰:“天付紅顏不遇時,受人淩逼被人欺。”
沒想到,被土匪欺負就算了,回到家,又被家人苦苦相逼。
不管是誰,計較起來,破事變大破事,雞毛誘發雞飛狗跳。

02
父母和兒女,要自帶三分糊塗。
如果說,計較是一根針,那麼糊塗就是一塊海綿。
拳頭打在針尖上,痛苦萬分;打在海綿上,很舒服,並且海綿凹下去了,還能復原。
每個人都帶著三分糊塗,那就有了“溫潤如玉”的社交智慧了。
兒女糊塗,孝順而不計較。
分明是買了一千塊的衣服,偏要告訴父母,就是兩百多。
兒女知道,父母一輩子都節儉,哪捨得花一千元去買衣服呢?還是撒個謊,讓父母開心地穿新衣服吧。
幾個兒女,有人很孝順父母,有人愛理不理。孝順的人,盡己所能,至於其他的人如何做,管不了。
如果父母住進兒女家,兒女對父母的一些陋習,能夠提出建議,但更多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比方說,父親喜歡喝酒,兒子建議父親少喝,但是不搶走酒杯。
父母跟不上時代,常常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兒女看到了,應該管一管,但不要指責,謾罵。
糊塗的兒女,是胸懷寬廣的兒女,把父母的不完美,兄弟姐妹的醜陋,變得如一粒灰塵那麼小了。
父母糊塗,幫忙而不添亂。
作家“荷華”寫了一個故事。他的女兒總是帶著耳機,對家人的話是充耳不聞的。
他認為,女兒在逃避現實,就常常責罵。
有一天,他在廚房做飯,一個勺子從櫃檯上掉下來,發出聲音。女兒迅速跑過來,問:“沒事吧?”原來,女兒不是遮罩了所有的聲音,而是不喜歡父母的嘮叨,內心是在乎父母的。
那一刻,作家理解了女兒,責罵少了,允許多了。
老父母,在兒女家做家務,帶娃,是好事,但是好管閒事就不對了,還是做一個“少管閒事養精神”的老人吧。
不摻和兒女的婚姻,不問兒女的收入,不談兒女的醜事,不抱怨娃有多難帶,不指責兒女花錢……讓兒女的一切,在眼皮底下,從容過來,從容過去。
糊塗就像矛盾的潤滑劑,可以讓關係順滑起來。

03
在家庭裏,做糊塗人,其實很簡單。
錢財方面:大筆的錢,明算賬;花小錢,隨意。
習慣方面:違背道德法律的習慣,給予糾正;小事,眼不見為淨。
言語方面:有理讓三分,無理讓三步,常常能閉嘴。
過往方面:說起舊賬,失去記憶;說起幸福,總是記得請。
一家人,揣著明白裝糊塗,知根知底知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