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
人這一生,學會了做人,那就諸事可成。
《管子》裏說:“以規矩為方圜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
方是框架,約束;圓是通融,變化。
可見,掌握了“方圓”的智慧,人才能立於天地之間。
01
內方外圓:遇事能忍,少是非。
方,解讀到生活的細節裏,就是反駁、回懟、看不慣、瞧不上、給臉色、脾氣爆發、貪圖錢財等。就像一個物體的棱角,你若是碰上了,就得受傷。
若是你能把“方”放在自己的身體之內,給外人一種圓融的感受,那麼你處世的時候,就會和誰都要好,社交的圈子會變大。
做人就像海綿一樣,可以被擠壓,不會給人傷害。等別人放手之後,又能夠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簡而言之,就是“能屈能伸大丈夫”。
明代的王陽明,做官之後,為人耿直,敢於說真話。因而,他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去貴州龍場。
去龍場之前,王陽明問父親,到底怎麼辦。
父親說:“既然是朝廷安排的,那就去吧。”
半路上,劉瑾派人一直追殺。王陽明東躲西藏,把自己的衣服丟進河裏,把鞋子放在岸邊,製造被迫投河的假像,才逃過一劫。
到了龍場,到處都是瘴氣,居住的地方也非常簡陋,王陽明從未抱怨。
他總是在思考,讀書,然後有了龍場悟道的驚喜。
當他再次被重用,還在剿匪,平定叛亂中立下大功後,感慨地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老宣放言錄》中說:“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
一個人立志,要如山一樣堅定,但是要抵達目標,就要如水一樣溫柔,能順著和山腳彎曲,也能慢慢越過堤壩。
水,還能利萬物而不爭。總是給人恩惠,但是不求回報。
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為難你的人。忍一忍,包容了對方的囂張,大家才會相安無事。所有對著幹,都是火上澆油,沒有必要。
在人群中,你的忍耐力越強,你也會被人欺負,但是你的格局越大。正所謂,吃虧是福。
反之,沒有人願意吃虧的群體,大家是沒有辦法相處的,個個爭強好勝,只能是鬥起來。
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困難的事。忍一忍,就能挺過去,破事成為了小事;難事就能夠慢慢等到破解的那一刻。
漫長的一生,不過是一件事又一件事,累加而成。事情沒有節外生枝,那就是順利。
02
內圓外方:天性善良,帶鋒芒。
你總是忍耐,又討好他人,對世界溫柔,也是不行的。太軟弱,會陷入“人善被人欺”的地步。
因而,聰明的人,總是善良,又帶著鋒芒。
敢於露出自己的棱角,別人才會知道你是有底線的,有怒氣的,有原則的。
對他人有棱角,也就是把一部分善意留給自己,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同時,有一部分看到了的棱角的人,也會敬佩你。
近代,作家馮文炳和哲學家熊十力,一起討論佛學有關的問題。
馮文炳提出的觀點,熊十力堅決反對。
兩個人拿起筆,寫下自己的觀點,又攻擊對方的觀點。把寫好的文稿,發佈在報刊上。
不管誰發佈了文章,另一個人會認真看,然後找到文章的漏洞,進行反駁,又把反駁的內容,發佈在報刊上,如此反復。
馮文炳總說自己代表佛,反駁熊十力就是謗佛。
有一天他們因為爭論問題,扭打起來,鄰居聽到聲音,推門而入,這才停止。
不過,不打不相識,他們最後被對方的學問折服了。
家底不夠殷實,也不會做飯的馮文炳,還拉著兒子,去熊家蹭飯。
方,除了是保護自己的鋒芒,還可以是對道理的堅持,對錯誤的反駁,各種事物運行的尺度。
正如《韓非子》裏寫道的:“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做一個正義的人,敢於對歪門邪道的人,一聲吼。
比方說,在公車上,遇到一個盜賊,你不說,我不說,盜賊有恃無恐。唯有大聲訓斥,和大家按住盜賊,才是對的。
帶頭維護正義,對於小人來說,就是露出了鋒芒;對社會秩序來說,就是推了一把。
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對那些盲從的人,不予認同。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你不做自己,你就會盲從他人,失去自己的獨特性。
敢於做自己,你也許會是一個怪人,但是沒有關係,你古怪,你高興,不妨礙他人就行了。
看身邊的人,總是跟隨群體,就像羔羊 一樣,你應該遠離他們。
總人皆醉你獨醒,這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03
《圍爐夜話》中說:“正而過則遷,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
做人,太方正,就會不能變通,總是鑽牛角尖;太圓融,就會軟綿綿,如一灘軟泥,或者是扶不起的阿斗。
最好是,方正有度,圓融有尺,能夠掌握兩者的平衡。
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就是表現為,懲惡揚善,尊重自然,吃小虧不吃大虧,退一步不退到懸崖,包容小惡不容大惡等。
方是骨氣,圓是和氣。
方是律己,圓是容人。
方是出擊,圓是承受。
內方外圓,內圓外方,就是人生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