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打工人來說,到了40歲,如果還沒有成為佼佼者,想要再有大的提升,會變得更難!
“長江後浪推前浪”,人到中年,就註定是要被後輩趕上的。這只是一個現象,只是一個社會的必然規律。
成功不一定是“功成名就”,只要自己滿足,就是幸福。
到了40歲以後,身上的家庭責任很重,少折騰,經營好自己的家庭,過好自己的生活,這輩子就是成功的。
但“40歲”確實存在,它有其自身存在的邏輯,也有應對的方法。

一、年過40的打工人,真的很無奈
1、上有老,下有小,沒有勇氣去冒險一搏了。
當步入40歲,大多數打工人都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責任。
這種責任使得他們不敢輕易冒險,不敢為了看似更好的職業前景而換一個工作環境,不敢為一個商業機會而放棄現在的工作。
他們無法不擔心,一旦失敗會給家庭帶來不可承受的後果。
因此,他們往往選擇在職場上保持穩定,即便內心對現狀不滿,在沉重的家庭責任下,也缺乏改變的勇氣。
2、被裁員或是主動跳槽後,很難找到更好的工作。
40歲的打工人,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也積累了相對較高的工資待遇。這樣的人,在就業市場上,往往面臨著更多挑戰。
一方面,他們因為待遇要求更高,對招聘單位來說,“性價比不高”;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學習能力也可能逐漸退化,難以適應新興行業和職位的要求。
人到40,一旦被裁員或主動跳槽,他們很難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3、基層老員工,很容易被拋棄。
對於在基層工作了多年的老員工來說,已經成了老油條。他們更加理智,不太容易被忽悠。而這樣的人,職業發展往往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他們看似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能,但這些技能,並沒有太高的價值,很容易被替代。
他們多年積累下的薪資水準,往往又高於市場的平均水準。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也許找一個年輕人來替代老員工,更划算。

二、人到40,除了調整好心態,還應該為自己做一些打算
1、發展副業,拓寬收入來源
為了避免職業生涯的終結帶來的經濟壓力,打工人可以考慮發展一些投入不大的副業。儘管有風險,但也在承受範圍之內。
這些副業不僅可以增加收入來源,還可以提高個人能力和技能水準,能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
在選擇副業時,打工人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進行選擇,確保能夠從中獲得收益和成長。
2、儲蓄規劃,應對不時之需
儲蓄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失業後,不會因為生存問題,倉促做出不好的選擇。
打工人應該制定一個合理的儲蓄計畫,將一部分收入用於儲蓄和投資。
這樣不僅可以為未來提供經濟保障,還可以讓自己在面對失業等風險時更加從容不迫。

3、購買保險,保障家庭安全
疾病和意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太強的抵禦能力。用一些小的投入,給家人買幾份保險,不失為英明之舉。
打工人應該根據家庭成員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的保險產品進行購買。例如,為家庭成員購買健康保險、人壽保險等,可以在發生意外或疾病時提供經濟支持。
4、謹慎跳槽,保持職業穩定
人過40,已經到了職業生涯的後期階段,打工人應該更加謹慎地考慮跳槽問題。
頻繁的跳槽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職業聲譽和人際關係,還可能導致職業發展的停滯。
而且,到了這個階段,跳槽所能帶來的收益,與其可能造成的損失相比,通常沒有太明顯的優勢。
如果一定要跳,在跳槽前應該盡可能更多地瞭解目標公司,進行綜合對比,再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