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
五十歲是一個分水嶺,若是沒有意外,大部分的人開始往後退了,慢慢迎來退休。
也有一些人,家庭富起來了,有房有車,還有一大筆存款,日子過得很自在。
可世事難料,總有人在五十歲,還負債累累,甚至事業剛剛起步。未來,仍舊要奮力一搏,賺錢是最大的目標。
從身體來看,五十歲之後,若是做體力活,難免是力不從心的。運用智慧去換取財富,才是上策。
不難發現,五十歲之後,還能悶聲發大財的人,有以下幾個共性。
01
給別人最需要的:幫人幫己。
在電視劇《聚寶盆》裏,沈萬三被人慫恿,去西北某小鎮裏賣傘,結果一把傘都沒有賣出去。因為當地極少下雨。
可見,別人不需要的東西,品質再好,價格再優等,也不會被青睞。
做生意,其根本,也是“幫人難處,救人急處”。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科考之前,扎扎實實讀書幾個月,也寫了大量的筆記。
他科考之後,把自己的經驗總結起來,也就是“擬策75道”。
經過充實內容,他出版了《策林》一書,頓時就賣得火爆。因為京城裏很多學子,就需要這樣的輔導資料。
該書,就類似於今天的高考必刷題、考公指南吧。
因為大家都需要,所以這筆生意,就做得成。
過年了,你賣對聯、福字等,比平時的生意好很多;端午節,你賣粽子,生意也會不錯;中秋節,你做月餅,應該沒有錯。
另外,你還可以根據本地的特色,去製作一點什麼,或者看本村的人,需要什麼。
比方說,當地人種菜為生,你可以販賣肥料和種子;當地人養兔子,你可以搭建銷售平臺。
你成為大家需要的人,不管你多大年紀,都能發財。更重要的是,你過了五十歲,做人本分,大家更加相信你。避免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缺點。
02
做自己最擅長的:輕車熟路。
道路千萬條,到底走哪一條?
很多人過了五十歲,還沒有什麼錢,就著急了,多半選擇很熱門的路線。
跟風是沒有用的。大家都在一條賽道,就會很擁擠,利潤很薄。
與其看別人,不如看自己,在五十年裏,有什麼熟悉的行業,從事什麼事情,時間最久。
記住,熟能生巧。
就是一個生僻的 行業,你做的時間長了,也能別出心裁。
南宋時期,有一個叫呂祖謙的人。讀書很多,還科考過,也做了多年的官員。
做官期間,他還奉命教書多年。也參與了很多科考的工作。
順著自己的人生路,他開始專注於指導學生,如何科考,也就是專業的老師。
當時,陸九淵等名人,都是他的學生。
朱熹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呂祖謙身邊,拜託多調教。
朱熹說:“今不遠千里,以累高明,切望痛加鞭勒。”
人生禁不起太多的折騰,尤其是後半生。你的經驗,本來就是金錢,別忘了。
就是在工地幹活,你長期抹灰,也是一技之長。你只要以此為機會,帶徒弟,包工程,估計收入會增加。
根據自己的特長,加上時代的需求,稍微改變一番,就是全新的發財路。比從零開始,好很多。
03
用人心最柔軟的:善有善報。
人心是肉長的,很柔軟。可是人被傷害之後,人心就會變得如鐵一樣堅硬,如石頭一樣冰冷。
若我們能夠激起人心柔軟的部分,和誰相處,都會容易,並且大概率會得到回報。
北宋的張詠,小時候家裏窮,靠讀書打造出路。
太平興國五年,濮州推舉進士,大家一致認為,第一個就推薦張詠。
做官的機會,近在眼前,但是他拒絕了。並且告訴大家,有個叫張覃的老儒生,更需要一次推薦的機會。
令人驚奇的是,同年,張詠通過科考,中了進士。朝中敬佩他德行的人,紛紛在皇帝面前推舉他。
宋太宗帶著一份敬意,越級提拔張詠,做了虞部郎中,賞賜金印紫綬。
張詠在湖北崇陽縣做官的時候,下令砍掉茶葉樹,改種桑葉,鼓勵大家養蠶。他說:“茶葉有暴利,朝廷肯定要治理。”
後來,朝廷果然“以茶利厚”的理由,翻倍徵稅。
崇陽縣的百姓,早已改行,因此沒有受到朝廷政令的衝擊。人們感激張詠,修廟供奉。
蘇軾如此評價張詠:“以寬得愛,愛止於一時。以嚴得畏,畏止於力之所及。故寬而見畏,嚴而見愛,皆聖賢之難事而所及者遠矣。”
致富,不單純是盯著利益看,還是用一顆心,去搖動另一顆心,從而改變生存的環境,形成良好的圈子。
一代人有愛,被大家認可了,那就是子子孫孫都用不完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知道,財富不僅僅是錢、房子等,還有貴重的精神。你是貴人,那麼你走到任何地方,都會遇到貴人,哪能貧困?
就是一群窮苦人幫助你,也能給你名望,讓你做事越來越順。
人的年紀越大,越要善良,從而會有德高望重的形象,做起事情來,也會得心應手。
04
五十歲,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躺下來休息了,就是在職場上混,也不能坐等退休。
你懈怠一切,不積極工作,擔心會弄丟工作。哪有單位,總是養一個無所事事、以老賣老的人呢?
錢是有眼睛的,會盯著那些善用智慧的人。
錢也會隱藏在人的善良裏,在無形財富和有形財富之間,巧妙流動。
錢還喜歡人品好,精神飽滿的人。
別悲觀,對於積極的人,五十歲就是一個數字,是後半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