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微醺夜話

心理專家:十招煉就孩子一顆穩定堅忍的心

心理專家:十招煉就孩子一顆穩定堅忍的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面對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自我認知等多方面的挑戰,孩子有時會遇到難以自行排解的心理困擾。 ,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導方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説明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

第1招:教孩子守住自己的心理邊界

教會孩子明確自己的心理邊界,幫助他們理解“我是誰”和“別人是誰”的區別。 讓孩子通過言語和行為界定自己的情感空間,學會在互動中保護自己的心理安全感。 父母可以通過示範和對話,説明孩子識別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為是對自己不尊重的,並教導孩子如何堅定而禮貌地說“不”。 父母可以演練「侵犯」孩子「領地」的行為,比如進入孩子的房間翻看東西,查看孩子的手機等等,看看孩子是如何應對? 據此進行引導說明。 心理邊界被“侵犯”後,孩子大多會有憤怒的行為,這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的憤怒,同時引導合理地表達憤怒。

第2招:教孩子表達拒絕

拒絕感是正常的情感反應,如何表達。 家長可以説明孩子通過語言而非行為來表達拒絕,例如使用“我不願意聽從你的建議,是因為……”來傳達自己的感受。 此外,孩子應學會在恰當的時機和場合表達拒絕,避免過於內斂或過於激烈。 表達拒絕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外顯展現,拒絕的表達是孩子力量感的體現。 父母以身教的方式表達拒絕,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常見的是延遲滿足策略:提出的要求有限回應,延遲滿足。

第3招:鍛煉孩子自我覺察能力

自我覺察是指對自己、思維和行為的意識。 家長可以通過問孩子開放式問題,如「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你覺得這件事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來促進孩子的自我反思。 同時,鼓勵孩子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提高他們的情緒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幫助他們在複雜的情境中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如“此時此刻”策略,就是在一些人際溝通或矛盾中,藉助正念覺察來“看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和表現。

第4招:教孩子與自己(父母)博弈

“博弈”不是親子衝突,而是理解和尊重彼此觀點的過程。 通過類比和角色扮演,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表達不同的意見,並學會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進行談判。 此過程能夠説明孩子建立自信,學會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感受。 通過家庭中的“博弈”訓練,孩子能學會與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 求同存異的駕馭能力,這也是適應人際關係的基礎。

第5招:教會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教會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意味著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獨特的價值,而不是盲目迎合外界的期待。 通過激勵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父母可以説明孩子培養內在的自信和自我認同。 在家庭中鼓勵孩子表達自我,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選擇,讓他們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真實性格,能夠辨析自己是被“外界”定義還是被“自己定義”。

第6招:教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

情緒識別是的重要基礎。 家長可以通過情緒卡片、情緒圖表等工具,説明孩子識別和命名不同的情緒,如憤怒、悲傷、快樂等。 此外,父母應鼓勵孩子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如語言表達、繪畫、運動等,避免情緒壓抑或失控。 通過這些方式,孩子能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健康地表達和管理情緒。 其實,提升情商的關鍵是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非成為所謂的「社牛」或「八面玲瓏」。。

第7招:幫孩子定義自我

説明孩子定義自我就是要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我的愛好是什麼”等。 父母可以通過開放式對話,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和興趣小組,讓孩子在多樣的體驗中找到自己。 通過説明孩子樹立自我價值感和獨立個性,孩子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面對挑戰時也能保持堅定的內心。 此外,自我暴露是一個不錯的策略,父母可以嘗試進行自我描述,引導孩子生髮自己的認知。 自我的獨特性是自我認知的關鍵,而非被優缺點定義的自我。

第8招:幫孩子分析自己的過去

理解過去的經歷能夠説明孩子更好地瞭解自己並應對未來的挑戰。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告訴他們感受和體驗是關鍵,而非用所謂的成功或失敗來定義。 通過講述家庭故事或反思過去的挑戰,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從經歷、經驗中感受和體驗,並將過去的經驗轉化為未來的智慧。 家庭成員可以一起回顧各自過去的關鍵事件,探討自己是如何定義這些事情的。 這樣積極的探討可以讓孩子逐漸放下對自己過去的認知,這對提升心理健康水準很有説明。

第9招:教孩子識別自己的心理困惑

孩子要學會識別自己的心理困惑,並知道如何尋求説明。 父母可以通過日常對話,讓孩子明白尋求幫助並非軟弱,而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在學校、家庭或人際關係中的困惑。 父母可以嘗試進行自我分享,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惑並向孩子求助,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親子溝通,還能教會孩子如何表達心理困惑。

第10招:教會孩子進行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興趣、性格、價值觀及自我成長等不同方面。 父母可以通過提供各種探索機會,如旅行、閱讀等,鼓勵孩子多角度瞭解自己。 定期的家庭心理對話也能説明孩子回顧自己的成長軌跡,進一步思考和規劃自己的未來。 孩子自我的探索類似一場“內在世界的心靈之旅”,這場“旅行”是孩子內在力量成長的關鍵,而父母的靜心陪伴、無條件接納與“有限有原則”的支援,則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重要力量。

這10條心理建議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與素養,促進孩子的自我心理成長,還能促進家庭的情感溝通理解與“心靈共振”。 家長一定要明白,説明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探索自己、管理情緒、處理人際關係和自我困惑,進而在未來紛繁複雜的挑戰中保持內心穩定與堅忍,你的作用比想像的更大。

(作者:胡娜,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 中國青年報)

真的很差嗎o(╥﹏╥)o哪裡不夠好呢(;′⌒`)持續改進ing(ノ ̄▽ ̄)哪裡不夠好歡迎留言評論以便我持續改進ヽ( ̄▽ ̄)ノ感謝你的鼓勵ヾ(◍°∇°◍)ノ゙ (46 votes, average: 4.76 out of 5)
Loading...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