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活著》裏,福貴好賭好抽,把房子輸給了龍二。
龍二搖身一變,就成了大地主,可是好日子沒有幾天,時代就變遷了,地主成為被打壓的對象,龍二到底失去了房子,也為房子送了命。
反而是福貴,輸掉了一切,成為了窮苦人,過了一段時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成為了被照顧的對象。
正如古人說的:“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
一個人的富貴、貧窮,都不是絕對的,是可以改變的,就像田地和房子一樣,往往幾易其主。
我們要知道,房子就是人的命運的真實反映。

01
房子的位置,體現了經營家業的方法。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晏子,住在市場旁邊。
他每天和市場裏的人打交道,聽他們聊天。從而知道很多資訊,綜合一番,就能夠提出治國的好方法。
晏子家的隔壁,是一個做皮鞋的家庭,已經發展了三代了。並且,三代人都是做皮鞋為生。
晏子說:“非宅是蔔,維鄰是蔔。”
一個房子的位置,就決定了有什麼樣子的鄰居,大家都在依靠某一種環境過日子。
市場周圍的房子,多半是做生意的人,其中包括了供應商、運貨的司機、市場管理者等。
農村的自然村落裏,多半是養殖業、種植業為主的人,也有一部分做農產品銷售的人。若是村裏的風景優美,還有一些做民宿的人,遊客等。
在景區門口的房子,裏面很多人靠做遊客生意,賣旅遊產品為生,也有一部分人,做臨時導遊,或者開車接送遊客。
在機關單位周圍,或者單位內部,從政的人比較多;在學校周圍,陪讀的人比較多;在郊區,種菜的人很多。
當一個人的命運和周圍的環境聯繫起來的時候,就能夠知道他過得如何了。
一般在勞動密集區域的人,往往是勞碌命的概率大一些。他們主要靠體力活,或者一些簡單的手藝來養家糊口。
在靜謐的地方,居住的人往往幸福指數更高,他們出門有車馬,平時可以居家休閒,衣食無憂。

02
房子的買賣,體現了家庭發展的過程。
很多人,把房子定性為“商品”,並且房子的買賣很頻繁。
很多人,隨著生活狀況的變遷,多次搬家,居住的房子,也多少變更。
作為70後的人,我們多半從農村或者小鎮出發,去城裏幹活,然後在城裏安家,經歷了一次城鎮化的過程。
城裏有了房子之後,也就意味著我們從傳統的種地人,變成了城裏的打工人,或者是城裏的店鋪老闆,公司的合夥人等。
我們的子女,也從農村剝離出來了,到城裏讀書。也可能子孫從小城,慢慢遷徙到大城市,越走越遠。
作家魯迅,在《故鄉》中,寫了自己回老家賣掉老宅的過程。這樣一來,他也就徹底和老家告別了,以後也很少回來了。
魯迅還在北京生活了很久,一開始是和兄弟一起租房,後來他獨自買了四合院。這也體現了魯迅從窮人變成富人的過程。
我們看一個人是否命好,不僅要看他當下住在哪里,還要看他曾經住在哪里,遷徙的過程是什麼,暫居的地方有哪些。
從農村到城市,從老家到異鄉,一路走來,就是命運的軌跡。
通常,每一次房子的變遷,都是家庭越來越好的體現,是幸福指數提升了。
當然,也有例外,很多人因為投資失敗,迫不得已把大城市的房子變賣了,用來還債,自己帶著一家人,到小地方居住,或者租房住在大城市。這人生,到底一落千丈。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奮鬥了半生,就愛上了吃喝玩樂,導致家道中落,晚年也會居無定所。房子到手裏了,但是留不住。

03
房子的價格,體現了家庭經濟的實力。
房子的價格,是可以浮動的。並且可能同樣的房子,價格差距很大。
但不管怎樣,價格的高低,都體現了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
那些負債累累的人,房子再大,也不覺得稀罕,反而在奢侈的“窮”。他們的生活品質很低,心理負擔很大。
能夠住大房子,並且不會負債,經濟上綽綽有餘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
如果看一個人取得房子的過程,可以看到他真實的經濟狀況的變遷過程。
就拿我自己來說,為了在城裏安家,二十多歲的時候,在縣城開小貨車,後來開大貨車。大貨車的收入高,因此很快就賺到了買房的錢。
再看看我的同學小李,在東莞開小公司。三五年就賺了一大筆錢,不僅在東莞買房,還把老家的老屋修理一番,泥土房子變成了小洋樓。
談起房子,小李說:“老家的房子,就去了五六十萬。”言語之中,有一定的豪氣。
古希臘戲劇研究者坎布裏奇說過:“一件事的價值大小,應看它能帶來多少幸福。”
合適的價格,家人可以承受,那麼大家在擁有這樣東西的時候,自然會幸福美滿。反之,就好高騖遠,住在豪宅裏也不會幸福。

04
房子的存在,其根本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生活、學習等。命運的變數,就在其中。
如果你要成為命好的人,那就帶著家人一起努力,在最理想的地方,擁有最理想的房子。
周圍的鄰居很友善,孩子讀書方便,大人就在周圍就業,這樣一來,房子和人生就互相促進。
如果你發現房子周圍的環境特別糟糕,那就學一學“孟母三遷”,改變比堅守更重要。
願我們,都有好房子,家庭溫暖,事事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