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條件好了,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
尤其是老人,養好自己,這日子過得比蜜甜。
可是你會發現,很多老人,生活不錯,卻悶悶不樂,就是去旅遊,也是罵罵咧咧的樣子。
為什麼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裏,拿著退休金,還是過不好餘生呢?
古人雲:“行而不得,反求諸己。”
若要養好自己,就得讓自己興旺起來,兩者互相促進,晚年的生活就大不一樣了。

01
養好心態,看風景。
同樣是一片草地,有人看到了野花,還追逐牛羊;有人看到牛糞,捂著鼻子,責怪導遊,為什麼要帶自己到這樣的地方。
有一個詞語,叫“境由心生”。
很多時候,人的痛苦與快樂,並不是由客觀環境優劣決定的,是由你的心態、情緒決定的。
生氣的人,情緒爆發的人,別說看風景了,就是給他一筆錢,都不會露出笑臉。
帶著好的心情出門,看什麼地方,都是風景。一座光禿禿的山,也會找到一株倔強的小草,充滿了力量。
凡事看遠一點,想開一點,帶上隨遇而安的心態,再去看風景。你的老年生活,總是春天蓬勃的樣子,出門看風景,也沒有白花錢。
02
養好磁場,交善友。
你一定期待遇到善良的人吧,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做好事,形成正能量的源頭。
刻意去遇見好人,是很難的。但是你主動做好事,一輩子做好事,就會遇見很多的好心人。
比方說,你一大早出門,看到孩子們在擠公交上學,就引導孩子排隊。公車滿了,你就等下一趟。那些接送孩子的家長,對你肅然起敬。
要不了多久, 你會變成公交月臺上的“愛心爺爺,愛心奶奶”。會在兒童節的時候,收到一朵小紅花。
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最好的社交,不是年輕人關照老人,而是一朵花,搖動一朵花,從而搖動一片花海。
去哪里,都內心帶著慈悲,想著要做一件好事。你的磁場,會變得很強,也會把善良的人,吸引過來。

03
養好精神,多讀書。
《十五年等待候鳥》中寫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瞭解聰明的頭腦、善良優秀的內在之前,人們首先看到的是臉。”
一個老人,臉色紅潤,是精神抖擻的樣子。
可是如何才能養好臉呢?記住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多讀書,多學習社會的新興事物,你就不會因為遇到電子指示牌、公交資訊、網路辦公等,而非常煩惱了。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也許一覺醒來,這辦事的方法就變了。對於不學習的人來說,每一次改變,都帶來困擾;愛學習的人,每一次改變,都會帶來便捷。
一個人活得精神,是和時代一起進步。甚至走在時代的前面,提前一步享受了春天的風。
真的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吃喝拉撒睡上。閑來無事,隨時翻書,發現生活的密碼。
04
養好身體,過日子。
作者羅伯頓說:“沒有健康,生活就不成為生活,人也就雖生猶死。”
人老了,健康的身體,就是最大資產,比退休金更重要,比去打工更重要。
我們可以想到,一個老人病倒了,不僅僅自己受罪,還有兒女,不得不請假,照顧老人。長期生病,就拖累了兒女。
健康是為自己負責,也是為家庭負責。
最現實的是,身體就像機器,配件壞了,可以更換。但是很貴,也不一定會找到嚴絲合縫的配件。一次性的配件也很多。
有了健康的身體,吃飯很香,也不麻煩兒女,還能去做好事。
多去鍛煉吧,早晨走一走,傍晚走一走,少喝幾杯酒,不去熬夜。久而久之,你還會形成好的生活規律。這就是“自律力”的來源。
對身體負責的人,還會關注到菜譜,食物的品質,家庭的環境。從而會更愛家務,把家庭變得乾乾淨淨,把飯菜做得口味不錯。

05
養好愛人,常陪伴。
當你老了,父母會先走一步,孩子們會離開你,去遠方謀生。
能夠長期陪伴你的人,是愛人。
如果你每天和愛人,大眼瞪小眼,會產生很多的矛盾。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會讓人不太舒服。
比方說,愛人做飯,口味很重,鹽巴放得很多。你卻喜歡清淡,因此兩個就吵起來了。
這好日子,就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可是你一到吃飯,就吵架,這不是就好日子不見了?
聰明的人,會和愛人一起做飯,做家務,買菜。
年輕的時候,你奔波在職場,沒有顧家。但是你老了,空餘時間多了,就應該放下架子,學會做家庭裏的成員。
把愛人哄好了,這往後的日子,有人陪你聊天,出門。萬一你病了,還有人照顧,也不要給保姆費。
06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
同樣的生活水準,但是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幸福的層次,更不一樣。
你要讓人生興旺起來,那就要做找到“養”的方法。
從現在開始,養好自己,讓自己興旺起來,從而帶動家庭興旺,讓身邊的人,都積極向上。
把自己當成老年群體裏的一粒火種,一舉一動,都以標杆來規範。
當你好了,愛自己了,整個世界都會來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