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很多時候,我也想家,我也想家鄉,我也想年邁的父母,我也想家鄉的父老鄉親。
家,家鄉,是每個人一生都不能忘卻的地方。
忘記家,忘記家鄉,是不是就是忘本呢!
我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只能把這份感情稍微往後放一放,等時間寬裕了,再回到家鄉,和他們團聚,從而了卻我心中的那份感情和牽掛。
很多時候,“常回家看看”真的就是一種奢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實際情況。
因為我工作的緣故,我“常回家看看”的事情,做得很不到位。在這方面,多虧母親的理解和父親的支持,才不至於生出別的什麼“么蛾子”,我真的要發自內心的感謝他們。
我慶倖有這樣的母親,我慶倖有這樣的父親,我慶倖有這樣的家,我慶倖有這樣的一家人!
雖然我不能時常帶著老婆孩子“常回家看看”,父母還是對我們噓寒問暖關心倍至。這是值得慶倖的一個方面。
“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裏有我的父老鄉親……”

回家
週末,難得空閒,我帶著老婆孩子回家……
父親坐在村東頭的老榆樹下,和幾個年邁老頭聊天。
我笑著跟他們打了招呼,我的兒女兩個喊了一聲“爺爺”。
我的父親沒有起身相迎,而是揮了揮手,笑著說:你們回家吧,家中有人。
不大一會兒,我們下了車,回到了家。

家的樣子
家還是原來的樣子,固有的佈局,固有的建築,固有的植物,固有的擺設,之所以要這樣,就是為了懷舊,懷念過去的歲月。
要說幾十年來,這個家沒有什麼改變,那是瞎話。二十年前,家裏的主房前牆已經帖了瓷磚,後牆已用水泥粉刷,廂房已經翻修。院落裏的大部分地板已用水泥硬化,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土地種些蔬菜瓜果什麼的。
當時的爹娘說:現在兩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如果這些房子不整修一遍,還是一成不變破舊不堪的老樣子,讓兩個兒子臉上無光,一家人臉上無光,在村裏是要留下笑柄,是要被笑話的。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竭盡全力的把家裏建築物整修了一遍。當然,在整修的過程中,主房的建築結構沒有變,只是在外部面貌上發生了改變,使它舊貌換新顏。因為廂房房頂漏水,整修的工程大了一些,不過,建築結構仍然沒有變。
院落裏的黃土地上種著黃瓜、番茄,蔥、紅薯等時令蔬菜和秋作物,另外,院落裏還種了梨樹、核桃樹、石榴樹和棗樹。
現如今,核桃樹結的核桃已經用竹竿打落,表皮已經剝去,正在院落裏晾曬。石榴樹結的石榴尚未長熟,還在樹上成長。棗樹上結的棗子已經成熟,掛滿枝頭。
現如今,整個院落裏的樹木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現如今,整個院落裏只有棗樹果實豐碩滿園飄香,若夜明珠般大小的棗子掛滿枝頭。

娘的心思
我們走進家門,娘正在院落裏洗碗,她看見我們進門,急忙笑著打招呼。
妻子和女兒幫助我娘洗碗刷鍋抹灶台,我和兒子走進上房屋,拎出幾把有靠背著椅子,放在院落裏的樹蔭下麵,又拿了茶具擺放在院落裏的木制四方桌上。
待一切忙活停當,我們在院落裏坐下,聊著天,喝著茶,女兒帶著兒子不時砸核桃,摘棗樹上的棗子。
兒女們摘棗子的舉動,觸及了我娘的思想,她低聲說:坐這稍歇會兒,然後,把棗打了,把棗帶縣城一些,讓你哥、姐他們嘗個鮮。現在棗子熟了,左鄰右舍都來嘗鮮,咱沒法不讓人家吃,都是鄰居嗎!可是他們吃棗子,咱們也得吃棗子啊,對不對。
娘的話音剛落,爹和街上的幾個老頭聊天結束,從外面回到家。
娘的話,透露出私心,她的私心不為別的,就為我們這些做兒女的,我們心知肚明。
我們打棗的過程進行的很順利。
我和爹各拿一根兩三米長的竹竿,打著棗樹上的樹葉,振落了棗樹上的棗子,娘她們幾個對拉著一個洗淨了的單子,棗子落在單子上,發出應有的聲響。
後來,娘說:把樹上的棗子一個不留的全部摘完。
我們不肯。

憧憬著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
我們說:把樹梢上的棗子摘了,把手能跟著的棗子留在樹上,爹娘想吃的時候,就摘一些……
現在,爹娘在家,想吃棗子就摘一些,想吃核桃就砸一些,這些棗子、核桃,絕對是純天然、無公害原生態、無污染。雖然這種活計要自己動手,卻平添了許多生活的樂趣。
現在,爹娘在家,院落裏種有蔥、番茄、黃瓜、紅薯等。做午飯的時候,用番茄炒雞蛋做臊子,再擀些麵條,麵條快煮熟的時候,把紅薯葉下鍋,作為點綴,不大一會兒,番茄雞蛋撈麵條就做好了。
吃罷午飯,我點上一支煙,被妻子從上房屋裏轟了從來,原因是她們都不聞煙氣兒。
我坐在院落裏樹蔭下的躺椅上,悠然自得的抽著煙,心曠神怡的閉目養神。
這個時候,我在想:等將來,我退休了,有了充分寬裕的閒暇時光,我就回來,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回到我夢開始的地方,回到夢寐以求的家鄉,種些果樹,種些蔬菜,種些莊稼,再養些雞鴨魚等,平時,吃著無公害的食物,喝著甜淨的家鄉水,穿著農民的衣服,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這隨不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這種感覺卻也不錯,現在想想都很美好,在正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家,是我們真真正正魂牽夢繞的地方。

返程的思考
當天傍晚,我們踏著夕陽的餘暉,一路歡聲笑語的返城回家。
妻子盤點了打棗的過程,女兒訴說了蔬菜的新鮮,兒子總結了一天的收穫。我們都要求兒子,根據一天經歷的一切,寫一篇內容豐富的記敘文,然後,發到兒子上學的微信班級群裏,爭取師生們的點評,兒子同意了我們的想法和要求。
在當天返城的路上,我在想:爹娘在,家就在,有溫情,有溫暖,真好!

作者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