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
可見,一個家庭是否富貴,不是一代人的責任,而是三代人的責任。
深謀遠慮的人,總能過一代,看三代,從而促進家庭持續興旺。
如果一個家庭,三代人一起發力,就沒有不成功的。
01
祖上積德,厚德載物。
《司馬光家訓》有言:“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遺子孫,子孫未必讀;積陰德於冥冥中,以子孫長久之計。”
以上這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要做到,真的好難。
大部分的人,早已習慣了金錢至上,早早為子孫準備了房子,怕房子以後漲價,子孫買不起。
也有一些老人,把老家的房子修得特別奢華,認為這樣做,可以留住家業,把祖先的一切都鞏固起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房子會老化,甚至荒廢,根本不能成為子孫發展的資本。
更怕的是,老人採用巧取豪奪的辦法,得到了財富,讓子孫蒙羞。從而,子孫做什麼,都不順利,畢竟祖輩的人品太差,陷入了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的困境。
自古以來,能夠富貴的家庭,都符合“厚德載物”的規律的。
北宋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平民出生,靠讀書中了進士,做了普通的官員。
司馬炫官職不大,但是口碑很好。
很長時間,他在耀州富平縣做縣令,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有一天,他審訊了一個罪犯,並且問斬了。之後,他發現罪犯的妻子和孩子,在老家沒有收入來源,日子苦苦煎熬。
從此,司馬炫把俸祿分出一部分,送給罪犯的妻子。
罪犯的妻子感激涕零,要把女兒送給司馬炫為妾。司馬炫說:“為了律法公正,我問斬你的丈夫;為了愛護百姓,我幫你度過難關。你不必感激。”說完,把罪犯的女兒認為養女,並找到好人家,幫助婚配。
因為祖上有德,因此司馬光以及其父親,都活成了一股正能量,人生節節高。
我們再看蘇軾的爺爺蘇序,辛辛苦苦賺錢,還樂善好施,也不讓子孫和別人爭奪名利。
文豪曾鞏點評蘇序:“為人疏達自信,持之以謙,輕財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
在道德上,言傳身教,就會形成優良的家風。一時半會不會看到什麼成績,但是未來的日子,子孫不會學壞,變好也很容易。
為子孫積德積福,這是祖輩最大的遠見,是設計了一個永不衰敗的棋局。
02
父母積業,保障衣食。
父母作為家裏的中年人,是頂樑柱,定海神針,因此必須要謀業。
若是中年人不謀業,積累,老人苦苦支撐開銷,孩子又嗷嗷待哺,這日子是沒有辦法過好的。
沒有家業,要培養 孩子,贍養老人,也就是空談。再好的孝道,也要落實到經濟基礎上來。
《舌尖上的中國》裏,有句臺詞說得好:“半生闖蕩,帶來家業豐厚,兒孫滿堂,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
想盡辦法保證一家人,衣食無憂,自己辛苦一點,但也提醒了責任擔當。
晚清名臣曾國藩,從一個普通家庭走出去,讀書,做官。其背後,就是父親在堅持托舉。
讀書,是要花錢的,錢從哪里來?就是父親曾麟書勞動所得。
家裏有幾十畝地,努力耕種,收入也還行。
曾國藩在南京,一次性花掉一百兩銀子,買了史書。父親知道後,非常肯定地說了一句:“書是用來讀的,就行。”
換做窮苦家庭,這一百兩銀子,應該是父母一生都存不到吧。這還不暴跳如雷?
父親常常說:“吾固鈍拙,訓告爾輩鈍者,不以為煩苦也。”父親愚笨,沒有太多賺錢的方法,也沒有地位,但是托舉了子孫,這就是莫大的功勞。
父母們,好好賺錢,做低層次的工作,不丟人。這是為家庭積累富貴,為子孫鋪好走向富貴的路。
03
孩子積能,超越祖先。
祖上、父母都做好了,下一步就看孩子的了。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家庭持續興旺的關鍵。
但凡富貴的家庭,都有一個跡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家庭的發展,不是墨守成規的,而是“以攻為守”。
孩子比大人厲害,那麼孩子就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壁壘,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去更高層次的地方,能夠走得更遠。
家庭富貴,是一場接力賽,一代比一代走得遠,那就富貴沒有了上限。
有人說:“成就一個人,85靠人脈,15靠能力。”其實,你沒有能力,哪里有人脈?
人都是貪圖利益的,就是彙聚在一起,也往往是沖著某種利益而來,哪能讓一個無能無德的人,在群裏撿便宜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逼著他彙聚能量,等 孩子走上社會,自然會有人脈。畢竟,合作的價值,擺在那裏。
大人們記住了:“我們僅僅指望給孩子們兩份永久的遺產: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
夯實家庭的基礎,是讓孩子在好的環境下,長出更有力量的翅膀。
04
古人雲:“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把三代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分工協作,家裏的一切都會順順利利。
求富貴,不能蠻幹,不能貪婪,關鍵在於方法對路,財富和智慧、德行進行搭配。
祖上有德,惠及子孫;父母有業,生活富足;子女有能,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