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親家雖然是一門半路親戚,但關係著兒女的婚姻、小家庭,不能不重視。
通常,我們會選擇合適的機會,去拜訪親家,串門是不能少的環節。
兒女結婚前,以“准親家”的身份,去一探究竟,為兒女的婚姻把關,商議婚禮大事。
兒女結婚後,去走一走,加強感情聯繫,促進兩個大家庭的和睦。
作為初次去登門的人,凡事要講規矩,給親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以後相處就容易多了。
做到以下幾點,是很有必要的。
01
不送三禮,圖個吉祥。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
去走親訪友,哪能空手去呢?
多帶一些禮物,是一份關愛,也是做人應有的客氣。
但是作為親家,帶禮物是不能隨便的,要圖個吉利,把兒女的婚事,辦得妥妥帖帖。
在很多地方,人們最喜歡“玩諧音”。也就是說,一件東西,可以讓我們聯繫到另一件東西,產生各種想法。
並且有的東西,其諧音差不多是固化了,被大家都認可了。一旦諧音不好,寓意就會很糟糕,被人嫌棄。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就知道“不送三禮”,多半指“傘、梨、鐘”。
傘,諧音是“散”。若是送傘,就是意味著兒女的緣分要傘了。
傘可以作為結婚用的用具,但是不能作為親家之間的禮物,年輕人之間也不能亂送。
梨,在我們老家,就是“離”的意思。若是送了梨子,說明這家孩子的對象,就算結婚了,也要離婚。也是不好聽的。
就是年輕人都知道,梨子要分開吃,都不能切開,而是大家一起咬著吃,寓意“永遠不分離”。
鐘,諧音是“終”。意思是說,一件事就終結了。
特別是家裏有老人的親家,你送鐘,會讓人理解為“養老送終”。那就是把家裏的老人,都得罪了。
這些東西,在初次串門的時候,最好不要送。若是以後大家混熟了,再送,倒是無所謂了。比方說,串門的時候,遇到忽然下雨的情況,送一把傘,也是幫了大忙。
初次上門,最好是送喜氣洋洋的東西。紅彤彤的柿子,就是“事事如意”;大大的棗子,那就是“早生貴子”,讓人樂得開懷,也拉近了兩個家庭彼此的距離。
02
不說三話,有商有量。
主持人倪萍說過:“人說話一半是用嘴說,一半兒是用心說。用嘴說的話你倒著聽就行了,用心說的話才是真的。”
人人都有一張嘴,開口就能說。可是說錯了,就如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
最可怕的是,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導致各種誤會。
也有人,習慣搶話題,喧賓奪主,顯得特別沒有禮貌,也讓人認為是“低素質”的人。
去“親家”家裏串門,本來是商議兒女的婚姻大事,或者是作為一門親戚,互相走動,促進彼此知根知底,因此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很重要。
其一,不說氣話,保持心態平穩。
親家在一起,一生氣,就全亂套了。
老人們在唇槍舌戰,你讓年輕人怎麼活啊。這幫了哪一方,都是不對的,會得罪另一方。
但是關於彩禮、房子、習俗等大問題,彼此有觀念的差異,有不同的主張,又客觀存在。
商議的本身,是為了求同存異,千萬要記住。
允許有差異,也尊重差異,雙方都讓一讓,就好辦多了。畢竟,大家都為了兒女好,目標是一致的。
其二,不揭人短,注意揚長避短。
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很完美。
也許你看兒女的對象,不太順眼,但是到了兒女要結婚的這一步,應該改變了。
畢竟,兒女選擇了婚姻,父母就要認可才行,放棄有色眼鏡,以後幾代人相處,會舒服。
你的兒女的對象,就是親家的兒女。你揭露對象的短處,不是給親家難堪嗎?你是變著法子,批評親家不對。
任何時候,揚長避短,就會發現,兒女的對象,是不錯的。點贊幾句,親家也會好好說話了。
其三,不誇海口,展示真實的自己。
人不要誇大自己的能力,否則這話收不回來,被揭露,就自慚形穢了。
比方說,男方父母,有經濟上的困難,就實話實說,別吹噓自己多富有,可以給幾十萬彩禮。到時候,湊不齊彩禮,怎麼辦?
做一個真實的人,也許你樣子窮困,但是能留下好的人品。
03
不帶三人,避免麻煩。
去串門,多半不是你一個人獨自行動。
尤其是一些大家庭,指不定就把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帶到親家那邊去了,都想進一步瞭解情況。
但是你要注意,有三個人,最好別帶。
首先,調皮搗蛋的孩子,帶過去,只會搗亂,讓大家都沒有機會好好聊天。萬一孩子闖禍了,這就鬧笑話了,還體現了你的家庭,沒有教養。
然後,走不動的老人,帶過去了,親家要請人照顧,這是很麻煩的。再說了,一路上顛簸,老人家不一定受得了。
最後,持續運氣不好的人,帶過去了,也許一開口就是烏鴉嘴。凡事都往壞處看,那就破壞了好事。
04
莎士比亞說:“草率的婚姻少美滿。”
對於兒女的婚姻,我們要慎重,去串門,不能和普通親戚一樣,得有禮數。
就是親家很早就認識,知根知底,也要講禮節,畢竟以後的身份發生了改變,“新身份”就得有新氣象。
我們不能左右兒女的婚姻,但是我們可以推波助瀾,錦上添花。
改善了親家關係,也就讓兒女和對象更好相處,也能得到四個父母的關照。
初次串門,客氣;再次串門,喜氣,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