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最火的教育博主,不是張雪峰,而是曾經的網際網路大佬張朝陽。
如今他最新的身份是「物理網紅」,偶爾兼職教育博主,輸出一些教育觀點。
最近,張朝陽在《星空下的對話》訪談節目中金句頻現,被網友稱為「最清醒和成熟的教育觀」。
其中,最出圈的就是那句:中國人成長很慢,一生浪費太多時間。
中國人浪費了大半生
《星空下的對話》是由張朝陽發起的一檔與各行業領袖和跨界先鋒對談的直播節目。
在一期節目中張朝陽說:我在中國長大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中國人成長的比較慢,在年齡很大的情況下,也都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
「我見到一些國外的同學,他們在中學或者大學時,就已經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
張朝陽的這番話刺痛了很多年輕人的心。
評論區有一句很扎心的話:「我三十多了還不知道幹什麼,也不知道要不要結婚,也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喜歡什麼樣的人,很茫然。」
我們的前半生都被學習和考試佔據絕大部分時間,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甚至不被鼓勵去思考。
父母老師會對我們說:考上大學就好了,畢業就好了,拿到高分就好了。
但當我們真正走向社會才發現,學校裡學到的知識與社會需求大相逕庭,我們迫不得已再從「社會大學」重新學習。
少部分幸運的人終於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方向,才發現已經蹉跎了太多歲月。
「四無」的中國學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老鼠烏托邦」實驗,這個實驗是用來模擬和預測人類的未來。
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養著許多小白鼠,每天都有人餵食物、打掃衛生,理想的情況是他們會無憂無慮地繁衍下去。
但是結果卻出乎科學家意料,小白鼠們繁殖到第五、六代的時候,就全部滅絕了。即使多次調整變量和控制因素,小白鼠都逃不過滅絕的結局。
科學家發現,最後兩代小白鼠呈現的狀態就是「無欲無求」,它們不願意社交,沒有領地意識,對異性小鼠沒有興趣,對撫育後代也無動於衷。
主導這項實驗的科學家約翰·卡爾宏也將這個老鼠種群的命運,視為人類最終命運的隱喻。
他得出的結論是,物種在沒有生存壓力和挑戰的環境下,會慢慢感受不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最後一定會不可避免地滅亡。
這個實驗看起來非常嚇人,尤其是和生活中一些「躺平」現象對照時更令人感到悲觀。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追蹤調查了30萬中小學生,發現普遍存在「四無」現象,即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意義感。
被未來綁架的中國孩子
未來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劍,懸在每個中國孩子的頭頂上。
家長恐嚇孩子,孩子恐嚇自己,多少孩子在這樣的恐嚇變得抑鬱。
心理學認為,當人們思考未來的時候常常會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分高估他們將來遇到的問題,另一種是過分低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法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醫師阿蘭·布拉克尼耶的著作《被虛構的焦慮:如何與真實的世界產生共鳴》將這種焦慮概括為「未來憂鬱症」。
在書中,她給出了應對未來憂鬱症,積極探索未來,緩解焦慮的5個措施:
1.每日思考未來:保持積極的思考,接受並思考未來不確定性,避免否認現實。
2.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和了解的渴望是一種能量,可以激勵我們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增長對未來的控制感。
3.賦予生活意義:理解生命價值,在任何環境下,甚至是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都具有潛在的意義。
4.了解自己的情緒與舒適區:理解個人情緒,尋找情緒舒適區,避免陷入負面體驗循環,通過認知情緒,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緒,減少焦慮感。
5.增加大自然接觸與體育活動:大自然提供心靈慰藉,體育活動通過成就感和對某種運動的掌握讓人擁有更好的自信,能夠舒緩壓力和抑鬱。
對未來恐懼的實質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以及對未來沒有目標感。
面對未來的挑戰,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後浪的人依靠的絕不是考試成績,而在於是否找到並踐行自己的目標和價值。
正如張朝陽所說的那樣,年輕人應該儘早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按照你的價值觀堅定、主動、積極地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