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沒有看到一些老人,讀了高中、大學、技校,在年輕時也是佼佼者。
退休之後,還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人,是貢獻社會很大的人,牢牢把握家庭的主角,不肯鬆手。
也有一些老人,因為沒有退休,或者退休金太少,怨聲載道,或者開啟仇恨社會的模式。
一些身體健康高大的老人,走到哪里,都以“老弱病殘”自居,逼著人家對其尊重。
他們一張嘴,就令人倒胃口;他們一抬手,就讓周圍的人瑟瑟發抖。
當然,他們把各種陋習,也會呈現在家庭裏,把家庭關係處爛。
01
把干涉當幫忙。
老人開口就來:“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是的,老人有經驗,但不一定符合當下的情況,不能完全套用在兒女的身上。
我的表妹和妹夫吵架。
表妹一賭氣,就去了娘家。母親說:“他不來接你,就別回去。男人啊,就得治一治,服服帖帖。”
表妹在娘家住了一個星期,丈夫打幾次電話,就不見丈夫來接,這就急躁了。是的,有孩子要讀書,丈夫管著兩家店鋪,哪有時間去娘家接人?
不根據現實情況,就對兒女指點江山,這是本本主義,經驗太過了。
最可怕的是,父母走到兒女家,做這做那,以為是幫忙。其實是添亂。因為兒女的生活方式,不能按照老一套來。
02
把媳婿當牛馬。
看過一個段子:一個女孩,農忙的時候,在村裏的群裏說“誰來割稻子,我就嫁給誰”。
連續三年,村裏的小夥子都爭著割稻子。女孩一轉身,嫁給了城裏人。
我們都指責女孩,太缺德了,用免費勞力。卻沒有看到,女孩的行為,是父母縱容的。
很多老人,認為女兒嫁給了誰,誰就應該做牛做馬,幫忙割稻子,曬穀子;生病了,應該接送,掏醫藥費。
也有老人,以為自己是長輩,要求兒媳如何。看到兒媳睡懶覺,都要數落一番,認為這是找了一個累贅。
最可惡的是,老人認為自己的兒女很優秀,就算離婚,也不愁找對象,還能找更優秀的。這真的是不自量力。
兒媳女婿來了,是用來疼愛的,當成兒女養。千萬不要把他們當成長工,哪怕老人的家很富有。
建立平等的相處模式,對晚輩視如己出,這交往就順了。
03
把孝順當理所當然。
過節的時候,兒女都會回家,帶著很多禮物。
若是有一天,女兒沒有來,或者來了沒有帶禮物,老人就生氣了。
老人沒有想一下,也許女兒最近生活困難,還需要他人幫助。
老人被孝順之後,也不會感恩兒女,認為是自己辛辛苦苦養大兒女之後,應該得到的回報。
有這樣一種說法:“養兒女,就是為了自己養老,這是很自私的。”
養大兒女,其根本是為了延續家庭,讓兒女比自己更幸福,不是索求回報。
把得到孝順,當成一份恩情,那麼兩代人的互動,就溫暖多了。
04
把家醜當談資。
太多老人,對家人有意見,寧願對外人說,也不會當面和家人溝通。
我的三嬸,認為兒媳不講究衛生,就在街坊鄰居面前吐槽:“這個兒媳,太沒有教養了。”
隔一會,三嬸把衣袖露出給他人看,說:“兒媳昨天洗衣服,結果就這樣……”
後來,兒媳被街坊鄰居指指點點,似乎做了見不得光的事情。婆媳大戰就開始了。
三嬸被兒媳趕回老家,什麼話,聽不到就舒服了。
家醜不外揚,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具體什麼是家醜,很多老人分不清。
一些日常瑣事,人的短處,都可以算是家醜。真的不必要,把自己人貶低,讓外人看笑話。有什麼,家庭裏說。
聰明的老人,還會積極彌補家人的短板。比方說,三嬸就可以自己勤快一點,讓家庭乾淨起來,而不是說兒媳如何。
05
把偏心當分配。
父母在中年的時候,會這樣:“我的錢財,我做主。”讓某個兒女多讀書,某個兒女去打工,某個兒女在家種地,這是父母自認為的家庭佈局,也不管兒女是否同意。
兒女長大了,父母把錢財,愛給誰就給誰。看來無可厚非,但是兒女也會“眼紅、心酸、攀比”。
正確的做法是,老人應該學會和兒女商量,把家庭財產分配妥當。同時,在老人需要贍養費的時候,也要和兒女溝通,儘量促進公平公正。
要知道,人心是一桿秤,失去平衡了,就會生氣,怨恨。
06
把貪便宜當節儉。
很多老人,被兒女厭惡,不是因為他窮,而是因為他的習慣太爛了。
比方說,一個退休老人,一大早就去超市領取一塊一毛錢的豆腐。因為排隊太久,就感冒了。一旦被兒女知道,肯定就會被厭惡。
還比方說,老人貪便宜,買了一件品質很差,價格很低的衣服。衣服穿一個星期就破了,不得不又去買,一來二去,比品牌衣服更耗錢了。這也會讓兒女很惱火。
對兒女佔便宜,就更不可取了。老人讓女兒給錢,一會兒就轉給了兒子。老人說:“女兒你家富有,這點錢,算不得什麼。”這邏輯,就真離譜。
正確的做法是,讓兒子主動問女兒借錢,他們自己協調處理。
07
事實上,兒女結婚之後,和父母不再是一家人。
父母和兒女相處,是兩個小家庭之間的互動,是建立在尊重、溝通、禮尚往來的基礎上。
好的關係,需要雙向的感情,而不是老人居高臨下,一廂情願。
人老了,情有多好,命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