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的課文,裏面有很多的故事,令人發笑。
直到有一天,自己經歷了類似的故事,落得一聲歎息。
作家羅曼·羅蘭說過:“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誠然,當我們過了五十歲,回頭看走過的路,早就在書裏寫好了。
01
擺攤,才懂《賣炭翁》。
唐朝時,一個在山裏燒木炭的老人,趁著下雪天,拉一車木炭到城裏去販賣。
本想天冷了,木炭能有好價錢。不料大街上冷冷清清,沒有幾個行人。
忽然,有兩個從皇宮裏出來的太監,強行用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換走了所有的木炭。
賣炭翁欲哭無淚,卻又不敢反抗。古代“宮市”的腐敗,可見一斑。
當下,很多人靠擺攤過日子。
為了謀生,做了一輛小推車,上面有燒烤、豆腐,或者水果。把小推車,從逼仄、簡陋的小屋裏推出來,到繁華的大街上。
還沒有吆喝幾聲,就發現這裏是不允許擺攤的,只能到處挪地方。
鄉下的中老年人,耗費幾個月,種了很多的青菜蘿蔔。興沖沖地裝在三輪車上,或者搭公交到城裏。
起個大早,希望價格好一點。卻發現,沒有好的攤位了,自己只能賤賣。要不然,趕不上回鄉的車了。
或者,菜真的不好賣,到了傍晚,還剩下很多。於是乎,在夜裏昏黃的路燈下,也有人賣菜,就怕青菜砸到自己手裏。
好在,生活在法治社會裏,沒有人強買強賣。
02
借錢,才懂《會搖尾巴的狼》。
一只狼掉進了陷阱裏,爬不出來。
一頭老羊路過,狼就使勁搖尾巴,討好,希望老羊拉自己一把。
狼說:“我可以給你舔舔毛、幫你咬咬蝨子。”
幸運的是,老羊一眼就認出了狼,又摸了摸自己被狼咬的傷口,拒絕了幫忙。
俗話說:“借錢裝孫子,還錢裝大爺。”
人性本善,希望能夠幫助到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朋友。
窮親友,提著禮物,又請你吃飯,就是希望你能夠借點錢,解燃眉之急。你哪好意思拒絕呢?
你也想,親人幫親人,親人不幫愁煞人。
錢借出去之後,發現對方很久都不還錢,甚至人都聯繫不上了。這就著急了。
也有一些人,說好了給利息,到頭來卻不給,或者不給規定的數額。
你慢慢就寒心了,也會善於發現那些“搖尾巴的狼”。
善良給對了人,那就是善有善報,善良給錯了人,那就是自我消耗。最好的善良,是帶著鋒芒的。
03
打工,才懂《半夜雞叫》。
有一個叫周扒皮的地主,請了幾個長工,幫忙種地、養雞等。
那時候沒有鬧鐘,計時器也不多。大家憑藉雞叫來確定時間。
早上,聽到雞叫了,就起來幹活。
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多幹活,就悄悄潛到雞窩裏,淩晨開始,學公雞叫。他一叫,公雞就跟著叫,長工就得起來。
長工們每天都淩晨起來,實在撐不住了,就懷疑工作時間有誤。有長工躲在雞窩一旁觀察,發現周扒皮的詭計。
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996工作制”,大概意思是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週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也有人遇到過“白加黑,五加二”之類的工作制度。
工作時間太長,工作制度不人性化,讓人疲憊不堪。
有人調侃自己,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
還好,隨著時代的發展,工作制度進一步規範,加班對應的要求。我們的養老制度也建立起來了。唯有曾經的經歷,讓人心有餘悸。
04
生病,才懂《我與地壇》。
小時候學過《我與地壇》的內容節選。
作家史鐵生,身體病了,只能靠輪椅出門。
一開始他是頹廢的。
直到有一天,他猛然回頭,發現母親就在背後,默默注視自己。
原來,比他更痛苦的,是母親。母親擔心他承受不住病痛,會走絕路。
文章中寫道:“我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道怎樣的難題。”
不得不說,一個人生病,會拖累全家。
我們年少的時候,總以為天不怕地不怕,可以吃吃喝喝,熬夜。大病一場,就會發現生命多脆弱。
就算自己不生病,看到其他的家人生病,也會讓自己很痛苦。比方說,老母親生病了,兒女就得有人請假,進行陪護;還要花一大筆錢。
健康,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你對家庭的一份責任。
05
育兒,才懂《背影》。
作家朱自清,回老家參與了祖母的葬禮,然後要外出繼續工作了。
父親放心不下,非要送朱自清去搭火車。
父子到月臺。父親擔心朱自清在路上餓了,就翻過月臺,去買了一些橘子。
看著父親笨拙的身體,朱自清忍不住流淚。
原來,不管兒女多大,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最放心不下的人。
走千萬裏路,都走不出父母的牽掛。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育兒有多難,兒女比自己的命還重要。
父母之愛子,計當深遠,情當深沉。
06
哲學家卡萊爾說過:“任何一本書,一篇文章的影響,莫過於使我們開始做內心的反省。”
曾經讀過的課文,有正面的故事,也有負面的內容,需要我們公正去解讀,也要深度思考,弘揚正能量,也以負面來警戒自己。
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鹹,再讀課文就有了靈魂。
人活一生,有悲傷,也有欣喜,悲傷鞭策你,欣喜鼓勵你。
人活一生,不管多複雜,總要簡簡單單的,給自己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