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不要去上班了,同事就慢慢走散了。
曾經的朋友,多數是利益之交,後來就弄丟了。
親戚,有血緣關係,一輩子甩不掉,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大家不在同一個地方居住,除了大喜事,都沒有聯繫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我們和鄰居多走動,總應該可以吧。在農村的話,鄰居串門,一起割稻子,都是常事。
可是現在的退休老人,多半生活在城裏,能夠見到是社區裏的人。和農村的生活,還真的不太一樣。
要儘早明白,總是跟社區的人打交道,自家的日子會很不好過。

01
社區社交,存在很多麻煩。
和我同住一個社區的張阿姨,從當地的木材管理部門退休後,就變成了一個熱心人。
她每天下午,雷打不動地到社區遊園,和一群大媽聊天,每個人家裏的事情,都被搞得清清楚楚。
一大早,張阿姨邀約一群老人去某超市領取免費的雞蛋,聽一些所謂的健康講座。
週末的時候,張阿姨帶著孫子,在社區走動,偶爾去別人家坐一坐,喝一杯茶。
一晃就過了大半年,張阿姨的社交圈,就頻繁帶來麻煩了。
其一,她把兒媳和兒子的矛盾,說給大爺大媽們聽,讓大家點評。
大爺大媽就借題發揮,說兒子要離婚,兒媳有第三者等。也有人說,兒媳和初戀,還沒有徹底斷開,還一起去旅遊呢。
不知真假的話,傳到兒媳耳朵裏。兒媳對張阿姨,就一頓數落:“媽,你也上了歲數的人了,怎麼口無遮攔啊?”
婆媳關係鬧僵了,這以後要如何相處?婆婆被孝順的概率,也降低了。
其二,張阿姨帶著老人去領雞蛋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半路暈倒;講座上,有人上當受騙。
老人的兒女認為,張阿姨是組織者,應該承擔一部分醫藥費。張阿姨莫名其妙,就丟了一千多元。
在一些講座上,不良商家,做起了買賣。有人掏了幾千元,購買無用的保健品。要找張阿姨,把錢退出來。
其三,張阿姨的孫子和社區其他孩子,一起嬉鬧,引發了矛盾。
別人的孩子,丟了玩具,就說是張阿姨的孫子拿走了。因為孫子幾次去別人家裏。
老人都在為孩子護短,各執一詞,就把矛盾升級了。
其四,有人向張阿姨借了一萬多,就是不談還錢。
這都是一個社區裏的 人,張阿姨也不好討債。可是養老錢,一旦丟了,這往後怎麼辦?還有,張阿姨的兒子,也多次責怪,導致母子關係不好了。
其五,張阿姨幫人做媒,這事情沒辦好,卻有人懷疑她收取了男方的好處。
這好事沒有辦妥,但是張阿姨的人品卻壞了。要是女方被傷害,後果更加嚴重。
本想與人為善,與民同樂,結果一家人都不安寧。這是張阿姨沒有想到的,但也是社區社交的現實。

02
社區社交,最好是“點頭之交”。
為什麼以前我們在村裏,大家可以互相交往呢?到了城裏的社區,卻不行了呢?
真的不要把社區當村莊,區別很大。
很多老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就算退休了,還存在農村的習慣,有農村人的品質。不能夠與時俱進,把關系搞砸了,家庭搗亂了,就是老人有退休金,也會淒涼。
村裏的人,都是祖祖輩輩在這裏紮根,知根知底。有什麼問題,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並且村裏的人,多半有親戚關係,或者是家族關係,大家會給情面。
社區裏的人,就大不一樣了: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來社區之前,大家幹啥的,不知道。也許是罪犯,也不一定。
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也難以知曉。住同樣的房子,但是有人負債累累,有人沒有工作,有人富得流油。
人多嘴雜的情況,比村裏還厲害。因為一個單元,有好多戶人,人口密度是很大的。
大家的房子,也是隨時可以買賣的。你今天的熟人,也許明天就搬走了。人口流動大,不穩定的因素,就埋藏了。
時代不同了,村落思維,應該改一改,換做城市思維。社交方式,也要一起改變。
曾經是互相走動,禮尚往來,一起聚餐,現在是各自安好。
人們習慣的,是“你不麻煩我,我也不麻煩你”。
本來就是為了不和老家的熟人打交道,不想被小農意識困擾。因此大家到城裏生活。如果到了城裏,又是和熟人磕磕碰碰,那還有什麼意思。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發展,才是大家根本的理念。
人們認識的,是社交是 利益之交,沒有意義。
城裏人的社交,都是合作,共事,買賣等。就是一起聚會,也是因為有潛在的利用價值。和親戚聚會,大不一樣。
我們退休了,就沒有什麼利益了,到處社交,不太被人歡迎。若是你有很多錢,也會被虎視眈眈。
人們討厭的,是無微不至的外人的關心。
家醜也好,破事也罷,都不想被人知道。若是有人打聽,還是掐傷疤一樣,懶得說。
老人們到處詢問的,就是年輕人很不耐煩的。
大家還是在社區裏,遇見了,笑一笑,點個頭。若是有什麼事情,也是在物業群裏說,請物業介入去處理。
0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退休了,要學會獨處,而不是到處湊熱鬧。
沒事就去帶娃,和老伴去旅遊,去做義工等。不要在社區裏,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人與人要保持應有的邊界感,越是空間距離很近的人,也要如此。
社區裏,大家半生半熟,矛盾自然少了,日子反而更加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