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過好自己的一輩子就行了,結婚生子,沒有必要。”
還有很多人,引用作家張愛玲的一句話,為不婚不育辯解:“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勞碌,恐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其實,關於生兒育女的利弊,古人已經進行了總結,也形成了很多的規矩。
大家熟知的《增廣賢文》一書中,就有三句話,指出了為什麼生兒育女的根本,多讀幾次,人就豁然開朗了。

01
“富若不教子,錢穀必消亡;貴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長”:家業,要繼承。
在封建社會,有一種陋習,叫“吃絕戶”。
小說《儒林外史》中,嚴監生是一個很吝嗇的人,臨死的時候,都怕家裏的燈,太費油了,非得挑掉一根燈芯。
但從嚴監生的一生看,比較摳門更可悲的是,他的幾個孩子都夭折了,家庭長期被哥哥欺負。
哥哥嚴貢生,仗著自家有幾個兒子,對嚴監生百般不客氣。
嚴監生的第一任妻子過世了,又娶了第二任妻子趙氏。在嚴監生病入膏肓的時候,和嚴貢生說好,把侄兒過繼,延續家業。但是嚴貢生卻想要把家業據為己有。
等嚴監生過世後,趙氏不得不和嚴貢生打官司,維護家庭的財產。
書中說:“爭田奪產,又從骨肉起戈矛;繼嗣延宗,齊向官司進詞訟。”
想一想,沒有孩子的家庭,家業安放到哪里?難道坐等別人來瓜分嗎?
當你很老了,走不動了,還如何管理家業?肯定是管不著了。
有孩子的家庭,就不一樣了,家業能夠代代相傳。若是子孫還行,那就一代更比一代強。
富貴的家庭,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給孩子更多學習、創業、結婚的條件。
孩子長大了,家業就不愁了,錢財有人管理,家業有人打理。若是有地位的家庭,在古代是可以沿襲的。在今天,不能沿襲,但是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別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的敗家子。別因為社會上,有幾個敗家子,就認定全世界的孩子,都敗家。好孩子,比壞孩子多一些,這是肯定的。

02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家窮,要發展。
古人認為,有兒子的家庭,再苦再窮,都會慢慢被改變;僅僅有女兒,卻沒有兒子的家庭,是不會一直富有的。
顯然,古人的話,帶著一些“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現在,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兒女都當成傳後人。從陽光的一面去看窮苦家庭,如何致富的。
別總是說:“生孩子,繼承我的‘窮’,有什麼用?”
你不可以換一個角度,說生孩子,也是積累財富的過程。
一個家庭,要從貧困到富有,就要“眾人劃槳開大船”,而不是誰在單打獨鬥。
從家庭發展來說,孩子的到來,有三種好處。
第一,有了孩子,父母會更加積極地勞動。畢竟,父母的愛,是激發一個人最好的動力。正所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男人本弱,為父則強。
第二,有了孩子,家庭發展,就是兩代人一起努力,努力的時間會更長一些。很多理想,本來就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幾代人努力。比方說,西漢時,劉邦飽受匈奴的詬病,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可以策馬匈奴了。
第三,很多父母在自己這一代,沒有創造什麼財富。等兒女長大了,成就了事業,就賜予了父母的福氣。
看當下,多少家庭,孩子上了大學,是家庭裏的第一代大學生?這就說明,孩子在改變家庭的命運。
多數的家庭,孩子到來,是推陳出新的,是會跟著時代前行的。沒有孩子的家庭,父母的認知就停留在自己的時代,家庭因此沒有了發展。
家庭窮困,還真不是拒絕生兒育女的理由。

03
“居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時,須體念衰老的酸辛”:家庭,要長久。
很多人都在想,今天的日子很好過,一日吃飽,全家不餓。
也有人在想,年輕的時候,吃飽喝足,玩好,等自己老了,就請個保姆,伺候自己。
但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問題就來了:誰家都沒有孩子,到處都是老人,誰來做保姆?
你的大家庭裏,一個孩子都沒有,那麼誰來照顧老人?
再說了,家家戶戶都是一兩個孩子,照顧自家的老人,都已經夠嗆了,哪有心思去照顧別人家的老人?
有一種觀念,叫“可持續”。也就是往後看,你老的時候,社會發展是否可持續,家庭會持續出現什麼問題。
誰都會變老,若是一直沒有生兒育女,那麼他還會變窮。
我們看清代的李清照,家境不錯,也過了很多浪漫的日子,但是丈夫過世之後,她開始變得孤獨,晚年是“淒淒慘慘戚戚”。
好的 人生,是“走一步看十步”的,從來不是得過且過。活在當下,更要展望未來。

04
有一位科學家說:“凡是希望榮譽而舒適地度過晚年的人,他必須在年輕時想到有一天會衰老;這樣,在年老時,他也會記得曾有過年輕。”
帶著希望去生活,你的未來,總是有陽光。哪怕是黑夜裏,也會積極準備迎接明天的太陽。
不一定誰都有金子,但是誰都可以有一顆金子一般的心,一種擁有金子的願望。
當然,建議大家生兒育女,不是鼓勵大家生很多,而是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具體工作和生活情況,決定孩子的數量。
從今往後,帶著孩子一起奔赴前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