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這日子,怎一個“難”字了得。
為了減輕生活壓力,騰出更多時間去工作,很多中年夫妻,都會讓老人來幫忙帶娃。
但是請哪一方的老人來呢?需要斟酌一番。
畢竟,老人來帶娃,就意味著給娃的人生,上了第一堂課。萬一碰到素質很差的老人,這就糟糕了,娃很快就會學壞。比方說,喜歡打麻將的老人,難免會把孩子交給手機,使勁玩遊戲。
除了老人本身的素質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奶奶帶娃和姥姥帶娃,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別很大。
01
關於傳統:按照傳統習俗,奶奶帶娃是天經地義的;姥姥是來幫忙的。
兒女結婚,從傳統來說,是不同的概念:兒子結婚,是娶進來;女兒結婚,是嫁出去。這也就意味著兒子兒媳,是自家人,女兒慢慢變成外人。
雖然現在,我們對婚嫁的概念,慢慢模糊了。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兩頭婚。但是傳統觀念,還是沒有徹底抹去,一些農村,還特別計較。
讓奶奶帶娃,這顯得更加符合傳統習俗,姥姥帶娃,就像是一個“外人”來了。
如果一個家庭,有兒有女。姥姥去幫女兒帶娃,還得問一問兒子是否有意見,兒媳是否答應。多少有感情方面的顧忌。
02
關於初衷:奶奶帶娃是心疼孫子;姥姥帶娃是心疼女兒,順帶可以避免女兒在婚姻裏受傷害。
一些老人,喜歡把孫輩,分成“本姓人,外姓人”,並且思想根深蒂固。
奶奶去帶娃,心疼的人,主要是孫子。
很多奶奶,若是喊她去帶孫女,恐怕是不太樂意的。骨子裏有一種“重男輕女”的思想。
而姥姥去帶娃,她是怕女兒吃虧。畢竟,女兒女婿家沒有人幫忙帶娃,這帶娃的任務,就落在女兒的身上。
當然,姥姥在女兒家,還能順便都瞭解女兒的婚姻狀況。萬一女兒被虧待了,遇到暴躁的女婿,姥姥還能說句公道話,維護女兒的安全。
03
關於交流:奶奶對兒媳言語不夠友善,覺得兒媳是外人,爭吵相對較多;姥姥相對友善,對女婿指責少一些。
當奶奶的心中,只有兒子和孫子的時候,兒媳似乎顯得多餘了。一旦幾代人發生衝突的時候,奶奶就認為,這個兒媳不要也罷,兒子有本事,隨時可以再婚。
也有一些兒媳,在進門的時候,就不被公公婆婆喜歡,認為兒媳家索要的彩禮太多,還高攀了婆家。這就帶來了社交上的偏見。
一旦把兒媳當成外人,這言語交流,就很困難。奶奶對兒媳的挑剔會多一些,也顯得不夠客氣。
姥姥呢?站在女兒的這一方看問題,多半會覺得女婿過日子,也不容易,體貼心就自然流露了。
姥姥多關照女婿,其本身也是用真情還真情。老一輩的人會做人,那麼下一輩的人會還人情——女婿把人情還在女兒身上。
有句歇後語:“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也反映了姥姥帶娃時的交流態度。
04
關於開銷:奶奶為兒子家花錢,大家都認為是應該的,不心疼;姥姥花錢就是難得的,大家都心懷感激。
奶奶家的錢財,遲早都是兒子的。因而她在帶娃的時候,花錢顯得大方。
奶奶還想,自己的錢花光了,大不了就向兒子要一點。幾代人,不分彼此。
姥姥帶娃的時候,花錢就顯得小氣一些。畢竟,這錢花出去了,萬一女兒胳膊往外拐,以後向著婆家,這姥姥姥爺養老的問題,就突出了。
還有,姥姥也有兒子的情況下,在女兒家花錢太多,兒子應該是不很樂意的。兒子會認為,父母這錢花在女兒身上,到頭來要兒子贍養父母,邏輯上有問題。
當然,也有一些通情達理的中年夫妻,不管誰來帶娃,都會給生活費,也就避免了開銷方面的差別,落得皆大歡喜的局面。
05
關於以後:等娃長大了,多半是親爺爺奶奶,對姥姥姥爺就相對冷漠。
隨著時間的推移,娃也上學了,不再需要老人帶著了。此時,老人就回自己的家。
老人離開娃多年,就會發現,這娃到底和爺爺奶奶親近一些,和姥姥姥爺,疏遠一些。產生區別的原因,很現實。
一是逢年過節,娃才有可能到姥姥家,就像做客一樣,吃頓飯,就匆匆忙忙離開。平時,娃和爺爺奶奶的互動更多,娃的家和爺爺奶奶的家,通常會距離近一些。
二是娃的姓和爺爺一樣,也無形之中,拉近了距離,帶來了親切感。
三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娃和爺爺奶奶才是一家人的概念,也會慢慢形成。
想一想以後的情況,有的姥姥就不樂意去帶娃了,有一種少管閒事養精神的態度。
06
當然,所謂“區別”,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情況不能完全一樣。
比方說,夫妻的經濟狀況好的情況下,也許會請保姆,不要老人帶娃;妻子做全職媽媽,也不要麻煩老人帶娃;老人文化水準太低,身體不佳,也不能帶娃。
中年夫妻還要明白,老人幫忙帶娃,是為了提升家庭的生活水準,幫助娃成長,而不是“佔便宜”,不能強求老人如何做。也別把孝順老人,和老人帶娃,混為一談。
若讓強求老人帶娃,遇到蠻橫無理的老人,這夫妻的日子就雞飛狗跳,還不如夫妻自己硬扛著帶娃的苦。
不管什麼情況,家人多商量,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