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

2024-09-17 583 0

那些浪漫的煙火,燦爛僅僅就在一瞬間。

人們為何會想點燃它?

因為人們期待更多的花樣兒。

「嘭——」

隨著一聲響,驚喜盡顯,人們歡呼雀躍。

只有煙花知道,自己衝向天空,需要多大的火力,綻放的一瞬,下一秒便是熄滅。

正如孩子的一樣,或許沒辦法用「內向」和「外向」做絕對的定義。

那些愛說愛笑的孩子,很會「浪」,人緣好,人脈廣,懂人情世故。

而內向的孩子,很會「宅」,極具觀察力,思維細膩,懂得慢條斯理。

孩子的真不是能猜透的,更應該客觀評價,耐心觀察,有效地溝通。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
出去浪只不過是一個人的狂歡

「這麼開朗的孩子,還會哭嗎?」

一個7歲小女孩躲在角落裡大哭。

她的媽媽顯得十分焦慮,身邊的家長也是束手無策。

起因是在一次演講比賽,自己以0.5分的差距,錯過了第一名。

平日裡,這個孩子是口才班裡的佼佼者。

在一次次的彩排中,她都是大家心中的「第一名」。

面對大家的鼓勵,她經常說:「我們,謝謝你們支持我。」

媽媽也經常告訴她:「不是第一名,也沒事,努力就好。」

就是這樣會表達,陽光開朗的女孩,還是沒辦法面對自己的失敗。

可能大家普遍認為,開朗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敗,知道調整自己,排解自己的情緒。

但事實上,很多開朗的人內心都是對自己嚴要求的,對別人更是有較高的期待。

因為自己的優秀,他會認為自己接觸的人也要優秀,這無形中給自己帶來了壓力。

在外人看來,自己很開心,陽光。

實則他自己調整自己狀態的過程,沒人知道。

在心理沙盤活動中,女孩子講了自己的故事:

她喜歡交朋友,她的朋友遍及各地,她很合群,是大家公認的開心果。

有一次,她打電話,邀請大家到自己家裡

她的朋友們歡天喜地地帶著好吃的,好喝的,還有移動音響,遊戲機。

大家熱熱鬧鬧地玩了一整天。

天色已晚,大家也都喝得微醺,大家也各回各家,只留下她自己。

在空空的房間裡,她突然感到一陣厭惡,莫名其妙地哭了起來。

直接把盤子和碗摔碎,大聲地哭起來。

「這麼多的朋友,我沒辦法說出,我失戀了。你看他們多好,我不忍心。」女孩激動地向老師傾訴。

「然後呢?」老師繼續說。

「我發現,我的開朗只是做給別人看的。

其實,誰會和我感同身受。」

女孩認真地分析著。

或許,孩子的開朗只是一種交際上的方式。

換句話說,或是思維不同頻,就談不上開朗。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都說:「我家孩子慢熱,熟了就好了。」

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接觸自己相接觸的圈層。

所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現在有一種概念,叫做陽光型抑鬱。

人前陽光燦爛,人後低落黯淡。

出去浪的人可能並不是真的開朗,有可能只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開朗並不意味著孩子真的能處理好更多的困難,只不過比其他人多了更多地展現的機會。

很多問題,還是依靠自己解決,深入修正自己的內在,逐漸自我覺醒。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
宅在家大不了就是很多人在深度思考

「我的孩子給我一場極致的浪漫。」

一位女作家在自己生日那天,收到了孩子送來的禮物。

兒子對照著媽媽出生那天的日期,找到了那一年的月亮。

用素描的方式,把月亮畫了下來,送給了她。

更令她激動的是,兒子給她預定了變裝寫真。

這位女作家被化妝師化成了一位精緻的公主。

正在她尋找自己兒子的時候,兒子騎著白馬向她跑來。

這一刻,她落下了眼淚。

因為,平日裡,兒子從來不會表達自己的心聲。

她說十句,兒子就回復一個字:啊!

家裡面討論一些事情的時候,兒子就直接一句:隨你們。

「每次我發火的時候,兒子就會遞上毛巾,一杯水。」女作家自然地回憶著兒子的點滴。

「每次看見兒子這樣的舉動,自己內心的怒火也消除了一半。」

父母往往會低估了內向孩子的內在小孩。

孩子在父母前表現得內向,只是配合父母做一個乖乖的孩子。

在外人面前,也會譴責自己的「社恐」,但決不會就此放棄自己的「內在力量」。

「如果內向是我的錯,那就讓他們在我大腦裡打架。」

一個理科學霸在採訪時說到:「我不怕被別人說書呆子,他們不是我。」

「當我獨處時,我的大腦裡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七嘴八舌,等著我統合意見。」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

說完,學霸笑了。

可能沒人理解他的感受,可他就是拿下了萬人矚目的「理科狀元」。

他也成了其他人沒辦法企及的「榜樣」,就是這麼怪。

千萬不要小看每一個內向的人,他們會用敏銳的觀察力,看穿真相,卻止於表達。

一旦內向的人發表言論,90%的都會不自覺地注意聽,因為太稀有了。

用「深藏不露」這個詞形容內向的孩子,再恰當不過。

人有千面,真實才是信念

淘氣堡裡,一個媽媽的怒吼,蓋過了孩子們的喧鬧:「你給我打回去,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不知道還手,給我打他。」

小男孩看起來6歲左右,已經嚇得愣在原地。

媽媽像瘋了一樣,必須要求孩子還手打回去。

面對發飆的媽媽,孩子一言不發,默默流眼淚。

「平時你跟我較真的能耐呢?真正厲害起來的時候,你就馬上慫了。」

媽媽繼續指責,已經顧不上周圍的一切。

「難道內向的孩子就要挨欺負?」媽媽驚慌地控訴著。

後來,老師過來調節,媽媽稍有平復,拉著孩子離開了。

家有內向孩子,父母擔心:挨欺負,表達不好,過於敏感。

家有外向孩子,父母擔憂:別逞強,太自信,過於熱情。

孩子的性格本身就是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的。

當孩子遇到問題,下意識地反應,才是孩子真正的性格。

不論孩子是什麼性格,只要能適應社會發展,在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就是優秀的。

告訴孩子:你不必因為你的性格焦慮,人有千面,你要做真實的自己。

做真實的自己,無關性格

父母想了解孩子真實的性格,就要感受孩子的感受,預判孩子的預判。

任何事情要先講感受,再處理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被解決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蹲下來,聽孩子說。

父母可能沒有看過孩子想要表達時的眼神。

那種著急,那種渴望被理解的感受,孩子最有話語權。

心理觀察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父母們蹲下來走路,進入到教室,再外出走進商場。

最開始,父母們很是興奮,一個個躍躍欲試。

但真正逛了一大圈下來,父母們陷入了深深地自責:

原來,孩子看見的高度只有這麼高;原來,商場裡孩子只能看見你的大腿。

更多的父母開始明白:不蹲下來,永遠不知道低角度的恐懼感。

聽聽孩子怎麼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不管是在睡前,還是美好的閒暇時光。

別急著給建議。

父母總是著急孩子的性格會影響未來,這就是在「杞人憂天」。

出於愛,這種著急很對;出於尊重,孩子更希望被理解,被感受到。

「支持他的決定。」因為只有做了才會明白。

「你想怎麼做?」聽聽孩子的想法,別著急,耐心等待。

相信孩子自己的總結能力,說不定還會帶給父母驚喜。

總結他們的感受。看見孩子著急,暴躁,急切就要平靜地說:

「你很著急,這是急躁……」「不開心……這是不開心……」「這件事,讓你難過了……」

孩子的感受就是很直接地表達,無需過多的語言。

父母能讀懂,孩子的情感就會自然流露,性格也會更平和。

少一些解釋,用幻想的方式實現願望。

「我也很想幫助你,長出大力水手的大拳頭。」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是不是更好一點?」

父母可以和孩子同一個視角,幻想孩子心裡的世界。

之後再給出精確的選擇,孩子就會自己做出判斷,並且很好地處理問題,遇事不慌不忙。

孩子的性格與生俱來,交往方式卻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別指望瓜地裡結出草莓,更別指望香蕉從地裡直接冒出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種子。

誰也不知道,最後能開出什麼樣的花,結出什麼樣的果兒。

父母僅僅需要靜靜陪伴,靜待答案。

這篇文章對你是否有用?

請點擊評分對我們進行反饋

平均評分 5 / 5. 1

尚無評分,來做第一個評分人吧!

We are sorry that this post was not useful for you!

Let us improve this post!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post?

相关文章

當一個人熬過了所有的苦……..
這4個典型的職場PUA套路,你中招了沒?
10種職場PUA跡象,你是否中招?從心理學角度,可以如何避免職場PUA?
脾氣好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智慧
為什麼努力生活的人,還會淪落為底層的窮人?
人老了才明白,能夠視死如歸的人,相當厲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