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讀書?
正如魯巴金所言:“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小時候讀書,朗朗上口,對故事的解讀,往往在表面。
長大後讀書,學會了深度思考,也能結合自己的閱歷,總能發現故事的多面。
當再次讀到《賣炭翁》的時候,除了感慨一個老翁的悲催命運,也找到了老翁為何一生都沒有富起來的根本。

與其感慨時運不濟,不如改變自己,從社會的夾縫中,找到賺錢的機遇。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財運,若能趨利避害,就會有轉機。
以古為鏡,說明人在財路不順時,最好別去以下幾個地方。
01
不去魚龍混雜的地方,遠離生活的禍端。
賣炭翁用牛車,把炭拉到了“市南門外”,遇到了宮裏的人,用半匹紅紗和一丈綾就換走了一車炭。
在唐朝時,京城有很多的宮市。“市南門外”也應該是宮市之一,或者說,這是很容易成為宮市的地方。
文學家韓愈,在《順宗實錄》中說:“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名為宮市,而實奪之。”
韓愈還講了一件紮心的事:一個農夫用驢子馱著一些柴草,剛剛到城裏,有宦官看到了,立馬把柴草帶走,丟下了數尺絹。
農夫哀求:“我家還有父母和妻兒,若是今天沒有錢,我就不活了,大家也不活了。”
於是乎,宦官給了十匹絹。
作為普通人,在混亂的地方,是不能渾水摸魚的,被欺負的可能性更大。
並不是誰,都能“亂世出英雄”,大部分的人,只能躲避災禍。
一個人窮困的時候,自己手裏的資本很少,若是虧空了,那就更難以翻身了。唯有穩打穩紮,讓自己慢慢有一定的積蓄,再做其他打算。
就現如今而言,不能擺攤的地方,你偏要去擺攤,冒著風險,但是效果往往很糟糕;牛鬼蛇神出沒的地方,你要做生意,難免被搗亂。

02
不去交通、資訊閉塞的地方,要掌握生活中的資訊差。
賣炭翁很長時間,都在山裏燒炭。
等到下雪了,就想著木炭可以有好價錢。但是他趕著牛車去城市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城市裏,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哪些人需要木炭。
懵懵懂懂地就出發了,顯然是“內心不安、買賣不太靠譜”的。
有一句感同身受的話:“我只知道錢的好處,不知道錢的來處。”
因為資訊不對稱,導致買賣虧本的人,在社會上,有很多。
在電視劇《聚寶盆》裏,沈萬三聽朋友說,西北某小鎮,可以賣傘。他就帶著一車傘,抵達小鎮,但是一把傘都賣不掉。因為這個小鎮,極少下雨,人們不需要傘。
在今天,也有一些山裏的老人,聽人說,某個地方蔬菜價格不錯。
老人就帶著很多蔬菜去某地。到了那裏才發現,前一個星期,確實價格不錯,但是這兩天已經掉價了。
作為70後的我,小時候生活在湘南的山溝裏。父母靠養豬、種地為生。
有一年冬天,母親準備把家裏的豬賣掉。豬販子聞訊而來,把豬買走了。
就在豬賣掉後的第二天,母親才知道,豬肉的價格比原來高了很多。母親只能懊悔,別無他法。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難免要吃虧。人的收入,也要減少。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法則,叫“沃爾森法則”——把資訊和情報放在第一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
任何年代,資訊和經濟收入,是有密切聯繫的。
若是資訊不精准,就盲目開始做某件事,去某個地方,那就可能因為行情的波動,導致自己虧損。
現如今,你要去某地發展,起碼要打個電話,問一問當地的親戚朋友;可以通過網路,查詢當地的資訊。
儘量不要待在資訊不通暢的地方,讓自己越活越迷茫。

03
不去拼命賺錢的地方,健康本身就是一筆財富。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可見一斑,他為了賺錢,到底有多拼。
為了多賺一點錢,趕車幾十裏,都沒有吃一點東西,饑腸轆轆。身上的衣服也很單薄,難免冷得瑟瑟發抖。
想一想就知道,一個在寒風中站一天的買賣人,回到家就病倒了,可能一天的收入,不夠醫藥費。
從經濟上來分析,就是“得不償失”。
有句話說得好:“健康是最大的財富。沒有了健康,一切都歸零。”
總有人,在窮的時候,就沒日沒夜幹活,也不想一想,身體能否扛得住。
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忙斷腸。並不是忙起來,就什麼都有了,而是要忙得有價值。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讓自己勞逸結合,智慧和體力結合,人的財運才會漲上來。

04
同情賣炭翁,指責宦官的同時,我們更要從中尋找改變經濟狀況的方法,並把方法告訴需要的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大街上,遇到賣菜的老人、擺攤的弱者,應該給予幫助。
一方面是買走老人、弱者的東西,照顧生意。
另一方面是告訴他們,哪里可以擺攤,哪些菜品更受歡迎,給他們更多市場資訊,搭建銷售的長期管道。
若你也是窮人,一開始也不要指望富人會拉你一把,而是自己去尋找有價值的資訊,去體現你的價值的地方,別墨守成規。
一個人想要獲取財富,就要得智慧,走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