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從出生開始,兄弟姐妹的緣分就開始了。
成長的路上,也一直聽父母教誨,要善待親人。
可是到了後來,要維繫手足關係,真的難於上青天。你付出再多,但是對方不領情,或者覺得你付出還不夠,那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樹葉不是一天黃的,人心不是一天寒的。哪有人禁得起一次次的薄涼?
過了五十歲,一旦做完以下幾件事,兄弟姐妹就走散了。

01
送走年邁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很少聚攏了。
父母健在的時候,到了過年過節,大家都開始詢問:“什麼時候回家,在誰家吃飯,需要帶點什麼給爸媽……”
尤其是過年,在千萬裏之外的人,都要回到父母的身邊,吃團圓飯,喝一杯自家釀的小米酒。
父母做了糍粑,也是特別香的,大家分了,還感覺不夠。
平時在外頭,也會接到父母的電話,讓人心裏暖暖的。兄弟姐妹聊天,總是說起父母的好處和壞處,談起小時候的成長故事。
父母過壽,大家也會湊一筆錢,辦得風風光光的。
父母有病的時候,大家雖然心情不好,但還是要湊在一起,看如何救治,誰去陪護。
父母之中,有一個人過世了,剩下的人,也是要大家一起安排的。
如果輪著供養父母,那麼到了一定的時間,兄弟姐妹就要聯繫,看如何讓父母去另一家。
萬一兄弟姐妹有矛盾,經過父母的勸說,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們也知道,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讓父母太寒心。
父母走了之後,大家庭的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從以父母為主的大家庭,變成了兄弟姐妹為主的幾個家庭。
過節了,似乎也沒有什麼理由,大家相聚吃飯了;在遠方的人,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是不會到老家來的。
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是走親戚,若是距離太遠,也是懶得走的,沒有太多閒工夫。
你不來,我不往;你不問,我不說,什麼樣的關係,都會疏遠。

02
分完祖輩的財產,兄弟姐妹的矛盾就爆發了。
自古以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雖然我們都知道“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有很多錢財,是算不清的,也沒有人可以制定詳細的規則。
每個人都帶著一份私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對大家庭付出很多,孝順父母也最吃虧,那麼爭奪家庭財產,也會是“最厲害的那個人”。
從父母走不動開始,關於家庭財產的分配,每個人都會盤算,也許有人就“先發制人”,都已經把父母的一部分錢財,轉移到自己口袋裏了。
按照傳統,父母過世的時候,財產就要徹底分配。
就在分配的過程中,矛盾就悄然產生,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在“今日四川”平臺上,就有一個案例:父親過世後,哥哥按照傳統習俗,獨自佔有了八十萬遺產。妹妹不服氣,把哥哥告了。
法院判定,父親的遺產,夫妻各占一半,也就是母親應該得到一半;妹妹按照贍養等方面的體現,可以拿到八分之一。
其實不管結果如何,這一告狀,意味著兄妹關係,無法維繫了。想來,撕破臉的關係,還靠什麼維繫呢?
除了兄弟姐妹爭奪,導致關係破裂之外,還有更現實的做法。
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老家;也有人把戶口都遷移出去了。考慮老家財產的留存,一畝三分地,老房子,往往是給某一個兄弟的。
當老家的東西給了某一個人,那麼其他的兄弟姐妹回來,就是做客了。
老家不能待,也沒有什麼留戀的,那麼老家的親戚,也會慢慢弄丟。就算清明節,也不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會到墳頭上一炷香。

03
妯娌關係特別糟糕,兄弟姐妹就有了難言之隱。
有句諺語說得好:“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齊心家不散。”
妯娌關係好,那麼大家庭就越來越興旺,人多力量大。
可是還有一句諺語:“兄弟一塊肉,妯娌是刀俎。”可以說明,妯娌關係不好的家庭,比比皆是。
兄弟姐妹都結婚了,兒媳、女婿都進門了,這是添喜,也是添亂。
人越多,那麼人心越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希望自己從大家庭裏得到利益最多,萬一得不到,那就不好意思,翻臉了。
妯娌是沒有血脈關係的幾個人,開口說話,爭奪利益,是毫無顧忌的。
妯娌又是兄弟姐妹的愛人,常常吹著枕邊風,也不能不灌輸到人心裏去。
清代學者周希陶說:“妻財之念重,兄弟之情疏。”
一對夫妻,努力求財,他們的關係會變得很好,也很有目標;但是惦記上了祖輩的東西,那就是夫妻一起把大家庭變成眼中釘了。
五十歲了,夫妻感情往往會超越兄妹感情,畢竟夫妻是老伴,來日方長,互相扶持。相對而言,兄妹反而成為了外人。

04
既然兄弟姐妹註定要走散,那麼我們也不要悲觀,而是懂得順其自然。
你無法做到最好,你能夠做到的,就是問心無愧。
在孝順父母的時候,多出一點點力,盡己所能,而不是滿足兄弟姐妹的期待。
在分配財產的時候,適當少一點,也不去計較什麼,至於大家對你有什麼閒話,也就聽著,你沒有辦法關閉他們的嘴。
在夫妻相處的時候,多一些溝通,帶著善意去處理妯娌關係,忍一忍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只要良心上過得去,兄弟姐妹散了,你不會特別難過,而是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