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書,總覺得“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之類的句子,很負能量。做人嘛,我命由己不由天,哪能頹廢大半生。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再去讀書,發現太多的句子,說是無奈,其實是人的真實寫照。哪有什麼事事如意

小時候讀書,總覺得“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之類的句子,很負能量。做人嘛,我命由己不由天,哪能頹廢大半生。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再去讀書,發現太多的句子,說是無奈,其實是人的真實寫照。哪有什麼事事如意
在我的老家,有一種習俗,叫“酒宴兩親婆,種稻親家公”。也就是說,但凡一家有喜事,親家婆一定會來幫忙做飯,洗碗等。農忙的時候,親家公不請自來,幹活了,也不要錢。這親家互相幫助,其根本是為了促進兩個大家庭
小時候讀《滕王閣序》,是一道風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五十歲之後,再讀,就懂了人生——原來,自己就是文章裏的某個人。
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人就來找我,點擊關注,想成為你真誠的朋友!/1/《越人歌》裏面有這麼流傳甚廣的詩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母親是賢內助,父親是頂樑柱。孩子能夠走多遠,飛多高,就看父親的格局。最好的答案,就是父親做到“一不幫,二不慣,三不想”。
清代《扶風傳信錄》中說:“ 仲仙北征,伯叔留守故居。”古人的記錄,像極了當下很多的家庭,一部分兒女遠走高飛,一部分兒女留在家鄉。從父母的角度看,幾個兒女,分工協作,外頭有,身邊有,就是福氣。外頭的事業
在我們的印象中,但凡有老人過世的地方,就有連綿起伏的哭聲。曹操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在當下的社會,男人找對象,相對女人來說,難度更大一些。很多父母,擔憂自己的兒子變成剩男,再淪為光棍,從而斷了香火。
季羨林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很多人在有錢的時候,花天酒地,飛揚跋扈,到老的時候,窮困潦倒,反正也沒有明白,為什麼要活。
一個人如果不改變自己,而是一味逃避現實,或者抱怨社會,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變得更加糟糕。家庭裏,如果兒女三十多歲了,還找不到對象,那就有很大一部分想法,和烏鴉“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