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種地。農村老人進城帶娃後,就不願意回農村了。從農村出來的姑娘,不願意嫁回農村。打工多年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創業。從年齡結構上看,現在這

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種地。農村老人進城帶娃後,就不願意回農村了。從農村出來的姑娘,不願意嫁回農村。打工多年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創業。從年齡結構上看,現在這
人活一輩子,到底有什麼意義?有人說:“活著,為了詩和遠方。”有人說:“把兒女照顧好,為父母養老。”也有人說:“都是向死而生,有什麼意思?”不同的人,可以說出不同的答案,也說不清到底誰的是標準答案。我們
思想家盧梭說過:“你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誠然,比言語更有說服力的,是源自骨子裏的教養,是日常生活中的舉動,包含在各種細節裏。當一個人絞盡腦汁,要用言語展示自己,修改別人
莊子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當一個人順應了一切,那麼悲哀和喜樂,都不能驚擾自己了。我們總是痛苦,抱怨命運不好,往往是在苛求身邊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運行。但是又做不到。別人不會配合你,感同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幾個朋友,互相攜手,人生就順溜了。為了朋友,我們苦苦尋求,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活到一定的歲數,形單影隻的人,也真的不少。一邊希望得到朋友,一邊不得不獨行,這真的令人內心沮喪。
很多時候,一個人失敗,不是一無所得,而是得到了,卻守不住。也有一些時候,一個人失敗,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變來變去,像是無頭的蒼蠅。因而,人要變得強大,就要用好智慧,而不是蠻幹,更不能盲從。《省心錄》裏
有一個的詞語,叫“人走茶涼”。也就是說,一個人離開了位置,那麼他就會被原單位,慢慢忘記。但是你觀察一番,就會發現,有一種人,還沒有正式退休,只是臨近退休,就已經處於沒有朋友,也沒有飯局的狀態了。從這一
小時候讀書,搖頭晃腦,讀到寓言故事,哄堂大笑。成年後讀書,發現書裏說的,都是智慧,還和自己有關。“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唐代文學家柳宗
父母恨不得自己有通天的本事,可以把星星摘下來,給兒女當玩具。若孩子長大後,還可以拼爹拼媽,就可以少奮鬥多年,輕輕鬆松超越同齡人。當然,也有一些父母,確實很厲害,高官厚祿,生意場上甚是得意。老祖宗卻給我
一個打魚人,在竹簍裏放了一只螃蟹。接著,打魚人往竹簍裏放了很多只螃蟹。想起一句土話:“一個人是一條龍,一群人是一群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