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魯迅的《故鄉》,很是不理解。功成名就的魯迅,也不差錢,為什麼要把老宅變賣了。他決定,帶著母親、宏兒,“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作為70後,我出生在湘

小時候,讀魯迅的《故鄉》,很是不理解。功成名就的魯迅,也不差錢,為什麼要把老宅變賣了。他決定,帶著母親、宏兒,“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作為70後,我出生在湘
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種地。農村老人進城帶娃後,就不願意回農村了。從農村出來的姑娘,不願意嫁回農村。打工多年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創業。從年齡結構上看,現在這
思想家盧梭說過:“你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誠然,比言語更有說服力的,是源自骨子裏的教養,是日常生活中的舉動,包含在各種細節裏。當一個人絞盡腦汁,要用言語展示自己,修改別人
莊子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當一個人順應了一切,那麼悲哀和喜樂,都不能驚擾自己了。我們總是痛苦,抱怨命運不好,往往是在苛求身邊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運行。但是又做不到。別人不會配合你,感同
有一個的詞語,叫“人走茶涼”。也就是說,一個人離開了位置,那麼他就會被原單位,慢慢忘記。但是你觀察一番,就會發現,有一種人,還沒有正式退休,只是臨近退休,就已經處於沒有朋友,也沒有飯局的狀態了。從這一
小時候讀書,搖頭晃腦,讀到寓言故事,哄堂大笑。成年後讀書,發現書裏說的,都是智慧,還和自己有關。“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唐代文學家柳宗
“找人結婚,一定要找門當戶對的人。”以上這句話,年輕人應該聽了無數次吧。兩個門當戶對的人,也就意味著成長的環境差不多,經濟條件差不多,形成了思想觀念,也差不多。誰都不吃虧,還能情投意合過一輩子。事實不
在《經濟學思維50講》裏,有一段話:“有一種炫耀,很危險,就是你炫耀的東西,不屬於你自己。當一個人既沒有特長又沒有成就的時候,他的炫耀常常變得具有諷刺意味。”
尤其是開小車來的親戚,去了誰家,誰家就蓬蓽生輝。作為農村出生的70後,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城裏,混出名堂了,衣錦還鄉。
從出生開始,兄弟姐妹的緣分就開始了。成長的路上,也一直聽父母教誨,要善待親人。過了五十歲,一旦做完以下幾件事,兄弟姐妹就走散了。